“你看,來逛的人里,愿意在超市買東西的是外來的活死人,為什么我們這里的店員官話說得很好,比街坊小店的伙計聽著要更親切。這個模式是有潛力,再看看,等第一波工人宿舍建好了,人來得越來越多,港口也遷過來,慢慢會有變化。”
“港口遷過來之后,現在對我們冷淡的本地住民,生活質量會有提升嗎”剛一直默不作聲地聽著眾人開會的方小壽,他是老彬山人了,在管理崗上是一直有心得的,謝雙瑤從彬山去云縣,他就跟隨在側,和連翹、莊素一起搭班子,后來謝雙瑤去臨城縣,他就在云縣做管理,也是弄得有聲有色的,直到現在被提拔來榕城,買活軍這里的吏目普遍輕,他們得到的機會也是真多,有一點能的幾乎能冒頭。“如果預計不能的話,那要做好分流工作,不能讓他們繼續占據城市的主流。”
“說不定真不能,反因為港口來了,物價上漲,生活比之前更拮據,尤是那些痛失了地的地主家,世代書香,不事生產、知吟哦,我們來了之后,沒丟了性命,至少也保存了一間屋子,估計會有點拉不下臉。”謝雙瑤一想真是,“他們應該爭取做老師,但掃盲班老師的收入不高,如果改不了生活習慣,那半一下來真就很拮據了,能連房子保不住。”
“這分人文化水平好歹是優于農民的,是要讓他們見到一些好處,要么就讓他們再回來,分融化到我們已經完全消化的村子里去,”方小壽建議,“騰籠換鳥,總之不能讓一幫本地人懷著怨恨來我們的學生,這對本地的治理很不利。”
謝雙瑤承認她不如方小壽想得仔細且長遠,這的確是有治理經驗的細心人會留意到的點,她也覺得有點棘手買活軍從前倒不是沒處理過死硬派,謝雙瑤手下沾過許多人命了。不過,那些死硬派一般是死有余辜,除掉他們,百姓們也是人人拍手稱快。
至于說那些劣跡不顯,甚至原本展現出良善人家模的地主,一個縣城也供養不了多少,小地主是很好轉彎的,這個不說了,中型地主一個縣最多也就二三十家,大地主更是大概有個一家的子。這里篩選的標準是能否完全脫離生產,以及是否一直住在縣里。
小地主多數住在村子里,壯勞力平和佃戶們一起干活不說,便是女眷,農忙也要下地幫忙,一家最多能有一個脫產讀書的男丁,最多去省城趕考個次,是極限了。中等地主人家,一般在地之外,能經營個糧行什么的,家里孩子們個個能識字,但一直舉業下去的讀書種子也不多,如果舉業無成,要趕考十幾次,那家門跌落得也很快,很快家人們在農忙的候也要下地干活了。
大地主人家呢,就不一了,他們不但以供養得起幾代人不種田,且往往不住在縣城里,要住到府城、省城里去,手里經營的生意也不止一個小糧莊小米鋪了,能捐個官身,一般家里也有當官的親戚,這些人在買活軍的擴張中實是受損最嚴重的,生意做不了了,田地也被收走了,他們對買活軍完全是刻骨痛恨,且榕城府里這里就住了很多買活軍的仇人,比如許縣那個闔家覆沒的張地主,他們家的親戚就住在省城里。
也因此,買活軍消化余縣城相當順利各階層的人總能找到一些利益共點,直到仇家薈萃的榕城,感到了有點兒難啃,買活軍的確和這分人找不到什么共的利益提升點,這批人沒什么用,又仇恨他們,但偏偏很識務,沒有辦法給他們定罪送走人數也太多了點,要弄走,社會性影響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