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登萊乃至整個山陽道的情況,武叔卿是很有權威的,因為他在升為登萊巡撫以前,便是永平兵備使,在山陽道為官近十年。對買活軍在山陽道的影響是如何擴散的,武叔卿也看得很清楚。
最開始,大概是在七年前,山陽道這里便有了雪花鹽賣,只是當時,這種潔白如雪的上等精鹽,賣價十分昂貴,哪怕是在近海有私港的地方,一斤也要到二三百文,還有上等雪花糖,也是以大戶人家專用的奢物面貌出現。那時整個山陽道,能支持得起這樣花銷的,也不過只是五六座大城市而已,登萊兩地,也是仗著這兩處地方是天然海港,高麗、東瀛的俵物極多,自然繁華,是許多奢物登陸的地點,這才得風氣之先,率先接觸到了鹽糖之物。
在那時,買活軍不過是個遙遠的名字而已,便仿佛什么彩云十三苗,湘西侗蠻一樣,都是在山高水遠、王化不開的地方浮現的亂軍,雖然有一二拿手的貨品,但山陽道的人,更關心他們的貨,而不是旁的任何事情。便偶爾從塘報中聽說了買活軍占了某個縣城,那也壓根便算不上什么事兒。山陽道的百姓,見識算是僅次于京城,而且文教之風極為興盛,對于歷史是一向有了解的,幾百年來,這樣的事情難道還少了嗎
不論一開始鬧得如何,最終,自然總會有一個結果,而生活也還是會遵循著慣性,最終回到他們熟悉的,在長治久安和民不聊生中左右反復的軌道中去。從百姓們到武叔卿這樣的官員,沒有一個人會認為改朝換代的事情將發生在自己這一代有一天或許是會的,但起碼不是他們活著的這一天。
有鹽就販,有糖就吃,有話本就看,有棉衣,有毛巾,有馬口鐵做的物件就買,買活軍的貨越來越多,占據的地盤也越來越大,引出的鬧劇也越來越荒唐,真正讓武叔卿以及其余登萊百姓意識到,買活軍已經成為不得不正視的一股勢力,那還是因為他們的船隊掠過了登萊外的海域,揚帆往東江島而去。
去送糧食去送了東江島永遠都不夠吃的糧食
運回了人口,運回了登萊無力接納安置的人口
送去了火銃和紅衣小炮讓東江軍得以在獅子口立足守城的武器
帶來了報紙,帶來了政權、文明的理論支撐讓登萊的百姓們也對遼東流民多了幾分理解那些流民從遼東逃來山陽道,并非是人人都喜歡的,有許多佃戶不愿他們來拉低了勞動力的價格,本來年成就不好,現下流民來了,東家肯出的錢更少,大家都吃得比從前更少。
而且,大量的流民也會敗壞本地的治安,很多百姓是厭惡流民的心情,與厭惡建賊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但在買活軍的報紙上刊登了那篇政權、國家、文明的文章之后,武叔卿親眼看到,他手下一個對流民素來不喜的小吏,居然也逐漸地轉變了態度,見到流民不再是非打即罵,也會給他們指一條明路,讓他們去找點工做,因為他也逐漸地從同僚們的談論中認識到了,自己不止是山陽道永平府的人,往大了說,他還是敏朝人,還是華夏國人,他和這些流民雖然語言不太通暢,但到底還擁有著共同的身份。
到此時為止,買活軍雖然和朝廷的關系自然不佳,但在民間的名聲肯定還是很好的,遼東和山陽隔海相望,遼東亂了,山陽道還能有好的買活軍支援東江軍,這是秉持著文明大義,而且怎么看,其主謝雙瑤那都是能文能武,可農可兵,手中工巧仙器無限,說句大逆不道的話,便是換這樣的人做了皇帝又有什么不好呢雖說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吧,但敏朝的烏鴉,卻是只見其黑,不見其的好處,而買活軍的烏鴉好歹還能叨些仙種回來,叫人不必為糧食發愁,還有叨些神藥回來,叫人不必再恐懼疫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