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也是這戲班的班主,上車后和何賽花一樣,先灌了幾口茶潤嗓子,隨后便開始記賬,“今日觀眾賞了三百多文演出一場,演員有鄭鶯兒、白小攀、胡發財”
“三百多文算是大方了。”
“禾城這里富庶啊自從港口建起來,可不就是更有錢了,再者也是俺們戲好,若是一般的戲班子你瞧瞧,十幾個人,全套披掛,唱一場下來,賞錢不過百那也是有的。”
“那是,這戲能不好嗎若是不好,三四個月光景,如何唱遍江南,聽說都唱到兩廣去了。”
“這戲還能叫唱嗎得叫演”
大家說笑著,很快人也到齊了,時辰也已不早,便先動身去港口那里看看,“要是有臺子,風不大,明早在海邊演一場,再到小溝村去。”
這個流動戲班子,所有家當都在一輛馬車上,人員構成和行動節奏都非常簡單,專演何賽花,人數就卡死在了劇本要求的最低限度,六個人上,剛好,胖子是班主,兼任車夫,剩下五個人在車里和箱籠擠一擠。
他們的演出是按墟日來的,禾城這里,一般是二日一小場,五日一大墟,所有的墟點都是固定的,也有相應的場地。如此一輛車就在周邊跑,若是勤快,今日演出,明日趕到下一個墟點,后日還可以再演出一場,兩日一場,一個月便是十五場遇到熱情的觀眾,一日還能演個兩場。這樣只在禾城這里十幾個墟點打轉,大約一個多月能轉一圈。
要說一場戲看得多,觀眾會生厭,那也是許久以后的事了,畢竟不是每個墟日,周圍村落的人都會來趕圩,總是有人沒有看過的,便是看過的人,往往也不介意再看一遍這年頭農戶的娛樂極少,遇到喜歡的戲碼,接連看個七八遍,恨不得背下來的都有。尤其是有些好的唱段,那真是臺上唱,臺下也唱,說不上多么喜新厭舊,有好些班子,一本戲唱十年以上都不是問題。
當然,需要時不時推陳出新的戲班子也有,但那都是在城里唱給老爺們聽的好班子,收入也要比何賽花這樣的小班高得多,胖子這個小班的收入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是觀眾自發的賞錢,這個是很不固定的,多的話一場三四百、上千文都有,少的話,幾十文也是要演完的。
第二,就是買活軍發給的工資了,一場三百文,不多不少,六個人分,正好一人五十文,這是給買活軍這里派出的戲班子結算的總額。所以這些戲班一般都把演員壓在六個人左右,這就是緣故了。多了自家分的錢就少,還不如多記一段臺詞,多拿一些是一些。
一場五十文,一個月唱個十五場,這里是七百多文,屬于有演就能拿的,賞錢大家分一分,一個月一般都能有個一千多文,這份收入對戲班子來說實在不低。像鄭鶯兒她們班的演員,這個業務水平若是放到別的戲班子里去,那是連飽飯都沒有得吃的。
戲班子里能有現錢在手里的,一般都是班主,還有當紅的伶人,也會有人打賞名貴玩物不過達官貴人一般自家都豢養戲班,那又是另一種辦法了,也不是鄭鶯兒她們所能知道的。像鄭鶯兒這樣的身板,若不是買活軍排了新戲,她一輩子和戲是沒有一點接觸的,要不是班里胖子、白小攀等人,都有鄉村戲班的經驗,也不可能知道更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