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家計,一半來自話本,還有一半,便是來自于指月系列,還有馮猶龍偶爾興起開的私學,毫無疑問,這指月系列在買活軍那里是不會有銷路的,因買活軍完全采用另一套道統進行考試。馮猶龍也是有家有業的人,不能不對家庭收入做出規劃,這些顧慮,也都是人之常情,也因此,雖然葉仲韶去年便開始給他寫信,但馮猶龍始終是未能前行。
“嘉會堂分號這么說,買活軍那里也允許私人印書嘍”
這個消息,對書商們來說,仿佛已是明朗了一些前景,讓他們頗為激動了起來,但更激動人心的還是葉華生帶來的又一個消息,“何止,買活軍那里,現在排戲的收入很豐厚呢你道為何沈氏族人紛紛遷移過去那里現在時興的一出何賽花巧耕田,你們可知道,排戲的兩個后生,幾個月下來賺了多少”
“多少”
“數百兩銀子是有的幾個月便是數百兩,幾年下來,那還了得”
別小看了數百兩這個概念,馮猶龍出一套話本,書堂付給的稿酬也就是數百兩,指月系列大概拿的要略多一些,這都是一次性的收入,不論如何加印都是沒有后續的,寫戲曲的收入還要比這個更低,馮猶龍少寫曲而多寫傳奇,緣由便在于此,這時候寫新戲,所得的只有買走劇本的戲班子的一筆收入而已,戲班子出手能有多闊綽哪怕之后一炮而紅,轉頭送來謝禮,卻也不會多過刊書所得。一出戲能得數百兩銀子,這是十分駭人聽聞的事情了。
“買活軍那里的規矩,和外頭是不同的。”葉華生便比劃著說了起來,“他們會給版權費就說這何賽花巧耕田,現如今聽說連華亭那邊,城外鄉下地方都有戲班子來演,這都是買活軍派出的戲班子,趕集日上演去,小集也演,演一場,買活軍便付給作家十文錢的所謂版權費。”
十文錢而已,簡直少得讓人發笑。但仔細計算下來,笑意又不由悄然消失不見了一個戲班子,若是連小集都演,一個月演十五場是隨隨便便的,多的話,上午下午都演,三十場也可以演到,那么一個戲班子一個月就是三百文,十個戲班子三兩銀子,一百個戲班子便是三十兩,買活軍那里如果有數百個戲班子,一個月二百多兩,幾個月豈不就是數百兩的進項
這還是只在江南一帶,將來若是曲目傳唱到了北方,甚至于是買活軍占了天下之后,數千個戲班子來演,這收入光想便讓人頭暈目眩了。馮猶龍聽得也是心驚,“還有版權費這樣的說法”
他到買活軍處去看一看的心思,便一下熾熱了起來葉仲韶、沈君庸都是善于寫戲的,但他們寫的都是如牡丹亭一般的文人戲,不知道排唱的難處,的確也需要他出馬厘清曲調唱腔,在此之前,唱不過何賽花不奇怪
“這何賽花又是哪里的豪杰所寫我可曾聽過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