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來,因著這養生丸引起的轟動,她倒是越發覺得城里的好了,決心漸漸就定了下來不說別的,光是城里這份見識,便要勝過村里,就算收入都是一般,那也是城里要好得多了,在城里,醫院的養生丸子實在不算是什么稀罕物事,進了村卻引起這樣大的轟動,村長對她都有好臉色,若是千金丸顯露出來,還真不知道村里人要怎么捧著他們家呢。
還是要出去,阿霞的心,不知不覺便定了下來,謝雙兒說得不錯,要讀書,要上進,要到城里去。人往高處走,她今年還不到20歲,現在不拼,什么時候拼
有了這個想法,當晚她就和康老漢商量了起來,去村長家拜年時,也是問了長期在外,這田土的事情該如何交割,當下村里便傳開了,說阿霞要去城里安家,把康老漢接出去享福,康老漢忙著到處辟謠,只說,“我老了,地種不了,倒是能出去做個看大門、撿垃圾的雜活,錢一日也就是十文,倒不多,就是圖個包吃,比在家劃算些。”
這聽著還像話,不然,大家真要妒忌起阿霞祖孫兩個來了。阿霞對外也說自己買不起房,“嗲嗲老了,在村里有個什么事,我也來不及的,不如帶他出去,一起住著,橫豎現在路好走,彼此也多個照應。”
“那這趟出去真就再不回來了”
“祖屋在這里,怎么能再不回來還是要回來過年的”
即便如此,眾人聽著也是嘖嘖贊嘆,都說阿霞出息了他們倒是也想不回來了,但家里人口多,哪有這么簡單呢而且在外做的,也多是一些簡單的小工,收入且不高,又是隨時都能不要你的,不像是阿霞,有一門手藝在,到哪里大家都是搶著要,收入也高,而且沒有家小,家里只一個嗲嗲了,這才有底氣從農轉匠。不過,眾人嘴上說的都是好聽,私底下有沒有暗自希望阿霞落魄而歸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這時候,便看出一族的好處了,族人自然都是盼著你好的,阿霞伯祖那邊,也是問得很仔細,聽阿霞說得頭頭是道,知道她不是一時興起,方才放下心來,又談定了請他們幫著照看老屋村里的水田,那是要分配給別家去種了,不肯荒著,老屋后的一口井、幾分菜地,便都由伯祖家照料著,種的菜他們自己吃,也可以做成腌菜去賣,用處總是有的。
阿霞又把養的雞鴨中,下蛋的那些,分送給鄰居,不下蛋的拿來伯祖家里,讓她嫂子每天殺一只來吃,這個年康家是真過得肥,頓頓雞湯、紅燒雞塊、鹵鴨,換著口味吃,許多都是從報紙上學的做法,再請教阿霞斟酌了做的。農家人,也沒吃過什么好東西,伯祖家還算是殷實的,有些農戶原本是佃戶,現在日子逐漸過得好了,也開始敢于吃肉,偶爾燉個雞湯,都不曉得下姜。
便是現在,這些整碗的大魚大肉,在農家也是難得的,村里人唯獨是吃菜方便些,城里到了臘月,運菜進城的人少了,菜價較高,食堂鍋底是不肯放青菜的,各家吃客也更愿意帶肉,不愿意帶青菜價錢差不多的,卻是素菜,沒得讓人說嘴,所以團年飯沒有青菜。
村中菜便宜,但大家更愿意吃肉,都知道這肉是阿霞帶來的,伯祖家的孩子們,嘴里姑姑、姑姑的,叫得不知比從前甜了多少,幾個嫂子、堂姐妹也對她越發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