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蠻夷們缺人就去搶的行事風格相對應的,是漢人對于蠻夷持續了數千年的歧視與打壓,凡是作亂的蠻夷,在鎮壓之后,都會受到嚴酷的懲罰,壯年男女罰沒為奴并不罕見,而作亂與否,是否參與其中,究竟是怎么處置,是所有人一律處死,還是留下一些人為奴,這裁量權,是在官府手中的。
許多蠻夷孩童便是如此,被牽著繩子,拉到人市上販賣,很快便被投入到礦山、農田中去做奴婢了。因為他們不通漢話,主人是不會讓他們近身服侍的,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干活干到死。
在巴蜀,這些奴隸幾乎沒有逃跑的可能,因為路實在是太難走了。但一出巴蜀,大江沿岸,不少為奴為婢的蠻夷少年少女,有很多都設法逃向買活軍那里,而買活軍的政策是一視同仁的女娘可以免費上船,再帶一個人,男丁他們不管,若是愿意,也可以跟著船走。
“到了買活軍那里,只要能讀拼音,考過了掃盲班的考試,那就是謝六姐的活死人”
鳳鳴驛的驛卒老周很有幾分激動地說,“至于他們平時說的是什么土話,買活軍壓根就不在意,他們那里,天南海北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各地的土話和夷族人的土話,又有什么不同呢那些夷族崽子,倒是肯干的,在買活軍那里,白飯也吃起來了,雞蛋也能吃到了入他娘的,日子倒是過得比我們都好吃飯了,吃飯了”
廚房的香味兒的確也傳過來了,那就邊吃邊說,驛卒們湊到廚房去,各自都是有碗筷的,黃來兒從客櫥里抽了個海碗,到灶下去,廚子先給舀了一大碗酸溜溜辣兮兮的辣椒漿水,又很有經驗地在他們碗里加上份量剛好的攪團漿水恰好滿到碗口,而不溢出來。
土豆的香味一下就散發開來了,驛卒們眉開眼笑,一個勁地說好,“如今至少是能吃飽了”
是的,自從土豆流行開來,至少驛卒們的伙食是眼見地往上跑的,這個東西很豐產,畝產是之前所有作物的幾倍,這也就意味著驛站可以用一樣的伙食費,買出幾倍的糧食來,驛卒的伙食也從一兩個野菜窩窩頭,變成了一大海碗,吃下去能打飽嗝的攪團、土豆糊糊、土豆饅頭、土豆粉
對于一種新作物,百姓們研究它的吃法,這熱情是非常高漲,態度是極為虔誠的,光是土豆,吃多了燒心,但攪團因為加了一點雜面蕎麥面、玉米面,便很有效地規避了這個缺點,而且還管飽。而土豆粉便更是廣受大家的喜愛了,只是因為制作費事,驛站不太會做罷了,但農戶鎮民們,或是自己琢磨著做米粉、木薯粉的辦法,或是從報紙上看到了土豆粉的制作教程,便立刻學會了這道美食,并且發展為本地的小吃了。
但光是土豆攪團,就已經讓人很滿足了,這東西雖然沒什么油水,但漿水里嗆了辣椒,又酸又辣,泡在攪團里,那攪團用筷子一扯,送入口中,綿軟中又一點嚼勁兒,酸辣咸恰到好處,熱乎乎的帶了微燙,伸著脖子往下一咽,滋味真是,千錘百煉只能化為三個字撩咋咧
“這要是能來點油辣子,給我皇帝我也不做”
雖然已經入春,但傍晚了還是有些冷,一群人便蹲在灶下墻邊,借著火墻的溫度,讓熱烘烘的土墻烘烤著自己的脊背,狼吞虎咽地吃攪團,廚子這里還在忙活,從灶臺上解了一根臘腸下來,在小灶眼上快火炒了,和攪團一起送到前頭去驛站有官來了,要個加菜,也自然會多開發些賞錢,若不然,不好意思,今日驛站就吃攪團,您也得跟著一起吃,多的是沒有的。
“那夷族崽子們可不是美極了如今沿岸收用了外仆的人家,都要小心了。”
“可不是那些夷崽子們,膽大包天根子里的野,一聽說買活軍那里待他們好,豈不是都要作亂起來了我若”黃來兒把話吞下去了,“我若是主人家,便要提防他們殺主搶掠之后,逃去買活軍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