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這一念之差,往買活軍寄去一封信之后,旦夕間竟有了這無數讀者,殷殷感謝,才叫徐振之知道,原來許多人心中,皆有這游歷的愿望,而他于這世間亦不能說是全然無用,哪怕只是激勵了一個少年走出家鄉,往山海而去,便是他這個紈绔之徒,沒有白白拋擲了這十數年的光陰呢
這種吾道不孤,吾行得用的感覺,是多少銀子都換不來的,哪怕是不給錢,徐振之也情愿把文章陸續投去呀,因此,在家中居住的這大半年間,他便陸續整理游記,往買活軍寄去,雖然稿酬還是暫存于買活軍那里,但是已經在讀者中累積了不小的人氣與名望,只要是常看報,愛玩鬧的人,便沒有不知道這個江陰徐大俠的。
此次前來買活軍這里,徐振之是有三件事要辦第一件事,是和他母親有關,他母親今年已經八十了,徐振之本來返回江陰,就是要好生為她養老送終,此前不再出游,卻不料老母親也是個奇人,她一向以兒子為傲,更認為他的志向猶如鴻鵠,乃是凌云高遠之志,只是世人庸俗,不能夠賞識而已。
如今,徐振之受到買活周報的幫助,一躍而成為江陰名人,老母親極是開心,更對買活軍印象奇佳,認為他們是兒子的貴人,為了表示自己對兒子志向的支持,也是幾年來聽到許多人說起買活軍的異處,便向徐振之表示,自己想要帶上兒媳、孫子,一家人一起,來買活軍處游歷一番。
此事在此時,是非常駭人聽聞的事情,一般人都講究個葉落歸根,年紀大了,不會輕易離開家鄉,就怕客死異鄉,帶來種種麻煩。誰能想得到八十老母,居然還要主動遠游便連莊掌柜,聽徐振之說起,也是瞠目結舌,直道,“果然是虎母無犬子,老安人志向令人佩服之至如此一說,徐兄特意從陸路走上這么一遭兒,竟是來探路的了”
徐振之苦笑道,“正是如此,因家母畢竟沒有坐過海船”其實連他自己雖然走南闖北,但也沒有坐過海船,所以本能還是選擇了運河鏈接陸路的走法,從江陰到衢縣,這一路他是走過的,河運對老安人來說,還算能夠應付,畢竟也是一輩子坐船的人家。不過,如何從衢縣到云縣,這般緩緩游歷,一路上條件如何,徐振之自己不走一遍,是不會放心的。
莊掌柜一聽,立刻笑道,“若說陸路,天下再沒有比我們買活軍這里更好走的路了,彈簧馬車一裝,水泥路這么一跑,那叫一個穩當不過,若是要說安穩少折騰,那不如還是從武林上船,走海路直放云縣,只要避過臺風,秋后出發,海上毫無波瀾,就和在平地里坐著一樣,我渾家弟弟,去年去雞籠島做買賣,回來和我們極力吹噓,說是海船不知勝過河船多少呢”
徐振之笑道,“正是如此,我也有所耳聞,因此,這一次先坐了馬車,一路打尖去云縣,便打算從云縣乘海船回武林,如此摸透了整個行程,才好去接我母親。”
莊掌柜不免又稱贊徐振之一片純孝,考量仔細,又對莊子說道,“你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徐先生的游記寫得好,也不是閉門造車造出來的,你想要寫出好故事來,不充分接觸社會,那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