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買活軍境內的話,要支取稿費倒是簡單了,只要人過去編輯部,通過筆跡驗明正身即可,這樣就不必收手續費。編輯部還叮囑徐振之,若是愿意,可以在下一封投稿上附帶指紋,這樣只需要比對指紋,便可以付款,筆跡畢竟還是不如指紋分明些。
這是來意之一,之二,則是編輯沈曼君的約稿,她指出,徐振之的游記在買活軍引發的反響很好,如果可以,她希望能延請徐振之在買活周報上開辟一個專欄,潤筆加倍,一期二兩,在游歷中所見所聞,不拘巨細,都可以記載其中,若有地理奇景的敘述,文筆又更加白話,那便更好了。
一期二兩,一個月四期,那就是八兩銀子,這個收入對于一般人來說實在是不低的,不過話說回來,徐振之若是看得上這些銀子,那他也就不會出門去游歷了,這時候旅行實在是很花錢的一件事情,八兩銀子只能說是有些微補益而已,對徐振之來說,意義更大的還是那些讀者來信主要都是買活軍治下的百姓寫來的,也有些是之江道、廣府道的讀者,讀了第一篇游記之后寄來的感想,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地寫了江陰徐俠客敬啟呢
信中所寫,大致也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本地土著,從未出過本地,甚至連所在的縣城、村落,都沒有離開過,這些信件多數都是拼音夾雜買活軍的簡化字來寫的,文理也十分粗糙,大意是感謝徐振之的游記,讓他們知道了天下還有這樣出奇的所在,這樣的名山,就在本地附近,可以前往一觀。
其中有些人請他務必要將所游歷之處都細細介紹出來,懇求他時常投稿,而有些人則已開始詢問徐振之途中的花費,還有他們想象中的一些困難是否真切,看來是也動了出去游歷的念頭。
第二類,則是外地遷徙到買活軍治下的讀者,不少人的祖籍就是徐振之到訪那幾座城市,他們也曾去過江郎山、三清山等名勝古跡,寫信過來,是要感謝徐振之為老家山巒揚名這種感謝是非常真摯的,就猶如弘揚鄉望一樣,弘揚家鄉的山水,很能讓本地的百姓自豪且高興。此外,這些人還要補充徐振之沒有說到的地方,告訴他,哎呀,光是此山中,也還有很多地方是先生你未曾領略到的美景,如果還有機會重游的話,可千萬不要錯過,我有一個親戚,他住在城里某街上,您拿著我的信去,他們一定會好好地接待您的
第三類呢,除了稱贊徐振之以外,就是為自己老家的山水攬客的了,和第二類讀者大同小異,一樣也是羅列美景美食,并且告訴他縣中有誰可以接待,有哪家最好不要打交道,又說著路途中某山有山寨,通過要小心,某客店是黑店,千萬不要去投宿云云。
這些信件,有些是對徐振之很有用的尤其是黑店指南,有些則是讓他心底極為寧洽欣悅的,譬如有幾封來信中也提到,從前不敢離開老家,雖然也想去雞籠島,但心中很畏懼,看了先生的游記之后,覺得其實出門也并沒有那樣可怕,遠方除了危險和孤獨之外,更有大好河山于是便決定去雞籠島闖一闖希望在雞籠島上,也能看到先生的文章。
這樣的反映,是江陰徐俠客投稿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卻讓徐先生拿著信封,心緒萬千,幾乎到了潸然淚下的地步。他的愛好,在眾人看來,一向是不務正業,雖然父母開明,尤其是母親鼎力支持,但是大好男兒,中年游歷在外,不事生產,不能奉養母親,于家中了無益處,豈能沒有一點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