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兩邊互相掂量,也是地頭蛇和過江龍之間應有的事情,小郝這里不動聲色,又轉過話題,“話扯遠了,還是先說這酢辣椒吧。說起來,這酢物的流行,還要歸功于買活軍呢正是因為買地的玉米來了,這酢物才大行其道,原本也不是家家戶戶都做得起的,畢竟,原本酢物都用粘米粉、江米粉,還要精磨,這兩樣哪里是什么便宜的東西呢”
所謂的酢物,確實不算是最廉宜的做法,在東南沿海也不算主流,小雷等人根本就沒吃過,倒是金娥,從前在蘇州偶爾也吃些酢魚,因道,“我們平時多是吃酢魚,和糟魚其實類似,都是拿凈魚,抹了腌料,放壇子里窖藏一段時間,按買地的說法,那叫發酵發酵好了再蒸著吃。不過糟魚用紅糟,酢魚多是用米粉,有些還直接用酸米粉,聽二位說起,本地的酢辣椒是用玉米粉”
“正是了,玉米本也是新出的東西,實在是太高產,一畝隨意也有個近千斤,我們農家自然喜種,可拿到手里,也得鉆研著如何食用,如何保存。買地一般是曬干即可那是因為你們那里陽光足,北方則天氣干爽,我們這里便不行了,這些年一入秋就連著陰雨,便是風吹過了,也容易發霉生醭,倒是有人磨成粉,能存得久一些。”
“既然玉米粉廉宜,自然也就有人琢磨著了,把許多粉蒸、粉酢的東西,換成玉米粉看看味道,酢物其實說來也簡單,便是把東西洗凈,加了佐料,和粉拌好裝壇,送入陰涼之地,一兩個月后便可以吃了。不料玉米粉酢出來一樣好吃,本錢卻便宜了至少五成,而且還有一股米粉酢物無法比你的甜香味,顏色金黃,看著也更好看一些。”
“如此一來,玉米粉酢物,豈不是就成了巴陵這里的招牌便是夷陵還有我們巴蜀,也逐漸開始流行玉米粉蒸,不過許多老人,還是覺得米粉蒸出來更有一股米香,是玉米粉無法比較的,因此,現在有些廚子又以米粉蒸肉作為招牌,而如果不特別寫明米粉蒸肉,各地的食鋪現在都是玉米粉蒸了。”
“原來一個粉蒸,也有新舊之分。”這樣的趣事,也引發了笑聲,“不過,兩湖這里,本來倒也是喜歡粉食,粉蒸之物有許多,怕也是傳統所在吧,任何東西到手里,都要粉一粉,洗一洗,看看能粉出個什么,洗出個什么來。”
“可不是面筋、土豆粉、紅薯粉,不都是這樣洗出來的么總不成只知道掰著玉米棒子煮熟了生啃吧,便是蠻夷,這些年得了玉米回去,也學著做玉米粑粑吃呢倒也香甜,成了他們苗族的特色,一會若有苗人進城賣貨,咱們還能買些回來蒸著吃。”
談到各地的吃食,這個很少有人是不感興趣的,買地的考察團也都覺得很新奇,此時各地民風不一,飲食習慣懸殊,買地因是百地合流,各籍貫雜處之地,眾人已見識過不少各地的特色小吃了,但還是對其成因不由感到好奇,譬如兩湖的粉蒸肉、粉蒸魚,王小蕓在臨城也吃過,是湘江一個廚子在本地開的小館子,當時只覺得味美新鮮,現在才知道為何兩湖喜歡以粉蒸的形式來處理食物。
她這里開了眼界,小雷這里又道,“我們在泉州也吃粉蒸肉,不過那個是用紅薯粉來蒸的,似乎更加香甜。不過,買地蒸食少些,尤其是葷菜,我們多喜歡油炸。”
“買地富裕,豈是別處可以相比的這酢辣椒都有兩種做法,一種要把玉米面略炒過,那做得的口味就偏干,也更香,若是自家做自家吃,很多便不炒了,省些柴禾,也省些油錢”
此時,眾人已經坐上桌了,因是便飯,也不必等人齊,人來得差不多,便到食鋪里去,對方也清出偏院來,眾人在堂屋廊下擺了幾桌,坐著正喝粗茶,店家先端來了一個個小風爐,上頭吊著銅鍋,一盤盤菜切好了放在兩側,又有一大盆蘸水打來,冬日里肯定是吃爐子鍋最舒坦,這蘸水里便可見辣椒段浮浮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