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線建設,除了解決各地工業品緊缺的燃眉之急以外,更大的意義在于,打開了農村通往工廠,農業通往工業的一扇窗戶,讓千百年來扎根于土地之上,本能抵觸遷徙的百姓,見到了新生活的細節,事實勝于雄辯,更勝于宣傳,這是什么文藝作品都比擬不了的把工業化的,代表了買地發達地區基本水平的生活,往新占之地的百姓面前一展覽,幾乎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民間,官吏就天然地擁有了極強的民眾基礎,這是我們本就該爭取到的東西所有想把日子越過越好的百姓,不分出身,本就應該都是我們的同伴。”
“比起批判、問罪、遷徙的威嚴統治,毫無疑問更該采取的是教化、爭取和寬容,對于一些抵觸新政策,甚至抱團和政策對抗的百姓,要想方設法地瓦解他們的組織,同時也要細心地去了解他們心中抵觸情緒的來源,想方設法地化解,去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讓他們看到更大的利益。
吏目和村民之間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都是為了要讓日子越過越好,對于百姓,永遠都要想著把他們轉化為工作上最堅實的依靠,更要看到這些敢于挑頭對抗的百姓所蘊含的潛力,倘若不是為了一己私利,或者說,只要為的是自己合理合法的權利,而產生的對抗情緒,都不應該以此來作為排擠他們的依據,只要思想上轉變過來,利益上得到統一,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對于這樣的百姓要正當地給予褒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給他們一些特別的關照。
因為,不可諱言的是,在如今農村人口的普遍素質對照之下,敢鬧事,能抱團,可以和吏目對抗的農民,的確是有一定才干的,經過培養能夠成為合格的,可以利用的人才,而這在農村人口中是相當稀缺的人才,至少,本人從工作中得到的認識是,在買地進駐時已經超過二十五歲的農戶,成材率就大大降低了,長年累月的營養不良,或許影響到了他們的智力發育,這些農戶即便吃了幾年的飽飯,面色紅潤,營養明顯補回來了,但反應速度也普遍仍慢,學習效率低下,似乎難以勝任最基礎體力勞動之外的工作崗位僅有少數人能突破這樣的限制,并且在艱苦環境、敏朝的慣性之下,依然擁有和吏目對抗的勇氣。”
“譬如說,本人工作的巽山村中,農民王老三,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王老三本來極度抵觸分家政策,理由是有普適性的,即是因為分家將嚴重損害他的利益預期,但在永華縣水泥廠籌建之后,王老三見到了更大的預期利益,便當即飛快調整了自己的態度,改為積極配合政策,主動要求分家,分家后更推動其四個弟弟換戶到附近村落中生活,并把自己的戶口換到水泥廠配套的石灰石礦場,放棄巽山村的配給村田。這樣靈活的改變,在村中是相當少見的,大多數農民難以完成從一個利益目標到另一個利益目標的跳躍,思想較為僵化。”
“對于這樣的情況,不妨就把王老三豎為一個典型,并在小事上予以一定的合理范圍內的幫助。這樣能促使一個地區的農民思想發生轉變,因此本人也為王老三爭取到了礦場力工班的職務,并且鼓勵王老三向力工班班長發展,甚至可以注重發展學歷,爭取成為管理干部。礦場雖然在草創期,但因為是中樞財政支持,生活條件不差,可住樓房,有澡堂,伙食標準高,同時礦場內部教育條件好于村中,如今王老三已成為巽山村百姓的羨慕對象,同時四個弟弟的婚事也因為他的工作先后得到解決。”
“以王老三為例子進行重點宣傳之后,可以明顯感覺到,新政策的宣傳,工作的開展,遇到的阻力都變小了,而農民的配合度要較以往更高得多,預計分家換戶工作可以提前完成,村中人口組成比例將會更健康,同時女戶、女田以及新婚俗、掃盲工作等一系列新的改變,進展速度還會更快。更可喜的是,村民的擁新熱情更加高漲,對于修路更加迫切,村中公決愿意在出力之外,各家捐錢購買建材,以期早日修通前往縣里和水泥廠的道路出力不夠,居然還自愿出錢嗎這是真的假的,別不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