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得天下之正這種事情似乎從來都沒有個明確的標準,但在民心、史評中卻又自有一套評價的體系,自古以來得國不正者數不勝數,在史書刀筆之下,容不得絲毫的矯飾,陳橋驛黃袍加身也好,普六茹堅受禪讓稱帝也罷,本質上都是一句欺孤兒寡婦而得天下只要有絲毫污點,都逃不脫后人的議論,這正統的轉移,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以什么標準作為結束,或許只有到數百年后才能蓋棺定論,在當下是絕不會有結果的,誰會和皇帝一樣直言不諱地說正統已經轉移到了對手那里去誰家不是想方設法,標榜自己才是真正的正統所有反對的意見,全是歪理邪說,不足采信
也正是因為,正統這兩個字是如此的敏感,小陽春才會對朱德康告訴他的消息如此的震驚,這樣的爭論,倘若發生在十幾年前,真是要絕對保密,便連史官都要把記錄封存,留待改朝換代之后再由下一朝的史官來啟封的,可在如今的海清河晏園,如今的京城,畢竟卻還是流傳了開去,不過數日,便在京城引起了上下震動,并且催生了私底下諸多激烈的辯論
都知道現在買地崛起,已是大勢,大宗小宗發生對調,或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倘若皇帝這樣說,大家雖然也會認為不妥,卻不至于如此抵觸,可要說起敏朝正統已失,這就完全超出大家的底線了,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如果皇帝當真說出這番話不假,那敏朝距離徹底完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哪怕要付出代價,也要盡快把皇帝換下去,寧可為此接受信王上位,也在所不惜當然,前提是信王并非是正統轉移派的支持者,仍然有意愿盡量維持敏朝的壽命,那末,不論他心底如何想,表面上也自然會激烈地反駁這樣的歪理邪說了。
但是,支持皇帝觀點的,卻也不乏其人,他們認為皇帝的觀點是有道理的關于正統的論斷,歷史上早有典故,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所謂天下之不正,指的自然是王朝末年民間的亂像,能把這些亂像糾正過來,又把天下令出不一、各地割據的事實扭轉,統合到一起的,就可以說是取得了天下的正統。
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買活軍的所作所為,豈不就都是在糾正天下的亂像,統一天下的政令,并且也在事實上做到捏合力量,組織了連敏朝衙門都無法想象的大量民生工程就算是最迂腐的夫子也不能否認這一點吧,若是沒有買地,以如今北方天災人禍的程度,早已是流民四起,鄉間門混亂不堪,再沒有王法了,哪里還能和現在這般,起碼還能做到賑濟有法、疏散有度,百姓仍能維持生計而民間門的秩序也還得到了保存“若是沒有買活軍的賑濟糧和賑濟法規,沒有特科官吏居中主持,沒有買地的辦事處監督查辦,以原本衙門的能為,能辦得到么”
答案是顯然的,也是無法辯駁的,哪怕就連最無恥的道學家,都說不出百姓遇災應該安居本地等死的話來,賑災本就是朝廷的重要職責,既然現在天災多,那么,誰能把賑災安排好,誰就得到正統,這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當然,這正統的釋義,那是前朝的說法了,支持者還找了本朝的例子來作為佐證,本朝是喜愛夸耀自己得國之正的,其中的道理主要有兩點,一,弒者,臣殺君,這是違背了儒家倫理的大罪。因而那些為得國而弒君的朝代,得國的正統就蒙了一層陰影;
二,本為權貴,為己身榮華富貴而謀奪此位的,立意顯然就是低下了不少,本朝是奮起于民間門以圖自全,初無黃屋左纛之念,繼憫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輯之,本來是平民百姓,活不下去了,奮發圖強,同時憐憫天下民生,把土地從已分裂的狀態恢復一統,這是完全正當的做法,而且也是經過本朝始祖首可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