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芒種候,反舌無聲。五月里,天候轉暖,樹木青頭,伯勞鳥的叫聲隱隱約約地自河水兩岸濃密的柳蔭中傳來,啾啾而鳴,透著飽食的喜悅,這時候也正是蟲豸滋生,它們可以隨處取食的好光景,時不時地還能見到鳥兒們在柳蔭枝頭跳躍,也讓行走在樹蔭下那一眼看不到頭,稀稀拉拉的隊伍透了幾分小心,幾乎所有人都戴上了斗笠出遠門的旅人來說,這是離不開的東西,不但能遮陽擋雨,舀水扇風,而且還可在這樣的時候為他們防范隨時落下的鳥屎。不論是緊隨著御舟船隊護衛前行的三千精兵,還是陳列前后走得稀稀拉拉,穿著也多種多樣,更像是逃難的六千廂軍,都少不得這么一頂大帽子。
只是,廂軍的斗笠多是竹制,還有些用草帽充數,而正兵那一身行頭卻十分像樣,斗笠上披撒著的紅纓令人羨慕,再有居中騎馬的將軍,他們戴的就不是斗笠了,而是鐵制的高盔,在帽頂還高高地伸出一根鐵棍,上頭或者綴著紅纓,或者干脆插著小旗,根據品級、職位的不同各自有異,但有一點是不便的,那就是的確相當的威風。
這么一個穿著全甲的將軍,高踞大馬之上,瞧著足有兩人多高,簡直不像是凡夫俗子,有點兒天兵下凡的勢頭,叫人見了,也不由得打從心底畏懼卑服起來且不說別的,就是那高馬看著都讓人咋舌,在買活軍的仙器傳揚開來之前,馬本就是平民百姓所見到最大的奢侈品,天家京營的精銳,所騎的還不是常見的韃靼戰馬實際上,便是相對矮小的韃靼戰馬也是少有的,民間常見到的都是瘦骨嶙峋的大走騾,身量雖然高,但那和馬相比還滿不是那么一回事。能夠有一匹大概齊肩高的韃靼馬,已經算是兵士里混得相當不錯的了
以這些廂軍常見的身高來比較,齊肩的韃靼戰馬,按買地的度量衡來說,大概就是一米左右。這算是民間最常見的馬匹了,可這些京營的正軍,騎乘的那都是一人多高的大馬,比量著大概要有兩米了這樣的高度,再加上百戶、千戶們那高高的頭盔,當面站著的百姓需要把頭仰得高高的,才能勉強和騎士對視,再設想一下,倘若他們穿著了全甲,手里還有一把青龍偃月刀,那當真是令賊子山匪聞風喪膽,就是什么都不做,光策馬壓陣就足夠所向披靡了
據說,這些馬都是前些年洋番商人設法販來的好貨,有大食馬、汗血寶馬,甚至還有人不知怎么從歐羅巴弄來了他們的國王馬安達盧西亞馬,敬獻給天家,得了非常豐厚的賞賜。這些好馬,平時都是養在皇家御苑,最多是在西海吃吃草,放著跑幾步,根本不可能隨意騎乘到民間,倘不是這一次護衛南下,哪有機會見識到這樣多的好馬,被馬監的健壯騎士輪流驅策,在河堤邊上的官道放蹄的大場面
不得不說,跟從御舟南下,這眼界是當真開了不少的,這些匪夷所思的名貴御馬還在其次,首先眾人見識到的就是那華貴的龍舟,雖然在幻燈片中,有些人也能看到更加匪夷所思的風景,但這和親眼所見那還是不同。就說那島船好了,在京城還很難看到,需要托關系額外花錢,才給私下里播一場畢竟有為敵人揚威的嫌疑在,那些想方設法走門路搞了買地幻燈片放映機的人家,寧可多放一下新繪移鼠教經文第一章的配圖據說城里那些移鼠會的教士對此很惱怒,或者干脆再露骨一點,放那繡像金萍梅做的幻燈片,也不愿意放這些可能惹來事端的東西。想看的人只能千方百計地鉆營,混成自己人了,才能看到一二呢。
可是,這樣費勁巴哈看到的島船影像那都是啥啊,要么就是茫茫大海上一個小黑點,看著和小木船一般,要么就是黑乎乎的高樓里有一兩個人在對著觀者揮手,瞧著非常的模糊,似乎是要營造島船之大,但看了一點真實感沒有,反而讓人摸不著頭腦。只能說這施展神通攝取魂魄來描繪仙畫的攝魂使,實在是漫不經心,活兒糙得讓人生氣,哪怕就是老農隨便擺弄,效果說不定都要更好得多了。這如何能與眼見著的龍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