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龍舟是眼見得著的莊重氣派層的樓船,那精雕細琢就別提了,還勝過千工的花轎,雖然囿于河道,長寬有限,但在精細上真是做到了十二萬分,雕梁畫棟、彩帶緞幅,便連二層的欄桿,到了夜間都要圍上絲障,若是有女眷出來甲板,更是煞有介事,都有屋里人跟著張開錦障,一路遮蔽,這樣用來遮擋身形的羅帳,民間用的青布就算是很不錯了,可天家呢,用的卻是璀璨光華、燦爛輝煌的錦帳
居中的龍船,巍峨莊嚴,天子安居其中,真有幾分代天行道的氣派,前后導游跟隨的官船,清一色都是新漆的桐油,雖然規格有異,但外觀上卻還是抱持了一定的統一。到了晚上,官船上綴著繡球彩燈,倒也熱鬧,那龍舟更是流光溢彩,燈火通明,諸多珠燈洋洋大觀,簡直就像是在水上緩緩行動的鰲山,里外都是燈火通明,魯老二等人在岸邊帳篷里歇宿,都不需要特地起火,就靠著龍船的燈火都能照出二里地去。饒是他們已經跟著走了大半個月,每每晚間若是能隔遠見到龍船亮燈,也都還是要贊嘆一番,認為所見的這番熱鬧,已經好像進了仙界,回去足夠好一番吹噓了。
“就是可惜了的這樣的氣派,卻沒多少百姓能見得著”
這也是他們發自肺腑的感受,因為他們這些廂軍中,除了為廂軍收、張帳篷,壘灶做飯,洗菜燒火,去沿岸州縣運送補給之外,重要的工作就是警戒四周,呵斥來看熱鬧的百姓。這龍舟雖然在河中行,但這般的氣派除了少量官員之外,根本沒人能見到,因為大多數百姓都被阻攔在河邊一里地之外,除了些船頂的大旗之外,什么也看不到。
每日里正兵披掛上陣,戴著紅纓斗笠,暖熱的天氣里還穿著棉花甲保持著整肅軍容一絲不茍地往前行走,配合著將軍、龍船,營造出好一副嚴整景象,如此賣力地表現著,卻沒有一個觀眾,一切全在寂靜中進行,除了時不時兩岸發生幫喊的“肅靜”之外,沿岸的百姓壓根就不知道御駕從州縣經過仔細想想,這其實是一件又可惜又可笑的事情,實在不知道這么做的用意是何在,難道就為了做給那些前來覲見的州縣官吏看的么可這樣的訪客一日大概也沒有十幾個,為了十幾個看客,擺出這樣的陣仗,似乎也太小題大做了一點
“固然了,到武林碼頭的那一刻,應當還算是威風的可就為了這,上萬人要辛勞一路,別的不說,就光我們六千廂軍,完全就是為了體面找來的,很可以完全裁撤”
這是他們上路之后逐漸得到的結論廂軍可做的事情實在是不多的,實際上沿岸并沒有什么土匪需要正兵出動去剿,正兵所有的工作內容,就是光鮮亮麗地整肅前行,而廂軍的存在就是為了幫助正兵以這樣的一種形象出現。如果沒有廂軍,正兵分出若干艘船來裝帳篷、鋪蓋也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只要推出一些人來裝運炊具等等就行了。當然,這樣的話他們要背負自己的包袱,很顯然軍容就不會這樣齊整了。大多會和現在的廂軍一樣,著短褐,高綁腿,肯定不能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