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也打不得,賣也賣不得,這書里又是鼓勵分家,又是說什么權責相當,父母合該由最偏心,得了最多財產的孩子近身奉養,不論男女,其余孩子按所分家產的比例來分配奉養錢財被薄待虐待的子女,莫說不認父母,便是向官府告發虐待,把父母送去挖礦都是應當的這要是不告發,反而是縱容犯罪,自己都有過這自家人,搞成仇人了一碗水哪有能端平的道理手指頭有些長短,不也是常事被買地這一搞,這還是生孩子么倒活像是生了個祖宗”
比起對神話的批駁,這種對民間話本里甚至不是主要矛盾的一些隨意設置,長篇累牘的攻訐,是最容易在廂軍營里引起普遍不適的,要讓這些大老粗接受這樣的道理的確并非易事,便是再怎么聽也難以認可,在這些人看來,世上最難回報的就是養恩,懷胎十月只是開始,孩子剛出生時才多大,辛辛苦苦耗費了錢糧把他養大,就算有些偏心也好,有時粗暴了些也罷,終究那是爹娘,哪怕心里有結打不開,面子上也還是要過得去,該孝順的不能少了,要說為了打孩子幾下,就叫孩子去告官,把父母送去挖礦這不是白眼狼嗎
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說難聽一點,父做賊,子都得跟著打洞,親親相隱這四個字,不是每個人都聽說過,但這是所有人都認可的道理。買地居然鼓勵親人之間互相告發違法,這簡直就是要拆毀整個家住在這樣的地方,就算吃金喝銀,心里又豈有安寧可言這些大老粗南下時,本都是被買地的富裕迷了眼,一心想著能不能在南面找個生計安頓下來,可現在聽多了這些評講,反而多了些顧慮,甚至有人慶幸沒有貿然南下的。
縱然南面的富庶依舊對他們有莫大的吸引力,可現在,他們從花團錦簇中也看到了隱隱約約的危機,開始意識到,買地固然有無數的好處,可這些好處之下的生活,卻未必和他們想的那樣順心遂意,或許也有只能苦捱只能忍受的地方。
或許有人愿意忍受這些改變,或許有人實在接受不了,寧可安貧樂道回京城過原本的生活,繼續隨波逐流不做改變,出發時眾人一致的齊心,逐漸分裂成了多個陣營,不論是誰,都對即將到達的遠方多了一絲戒心,甚至看著劉營這些買地吏目的眼神都多了一些疏遠。在這樣微妙而復雜的氣氛中,南行的使團,終于也能徹底休整幾日了他們望見了大慈恩寺那輝煌的寶塔尖頂,進入了如今敏朝在南面唯一的重鎮,也是抵擋買地的第一線,大軍駐蹕所在的舊京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