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云縣這里,有錢人多,外來的有錢人也多,規矩又和所有外地名城截然不同,新來的也怕自己無意間要是觸犯了什么規矩,要受重罰,雖然自己也可以看書學習,但寓教于樂,一邊轉悠著游覽一邊和車夫談談說說,順便就學了規矩,豈不是更好嗎還有些人,天然就不信書上的說法,更信旁人口中說的,就更樂意去包跑腿兒了。
久而久之,這些常常承應的跑腿,就形成了一個新的職業,所謂導游。買地的衙門也給他們考試、發證,保證他們不會把旅客帶到歪路上去,或者勾結罪犯做局詐騙搶劫等等。買地的導游遂成一大新鮮,也上過一些地方小報,四處流傳。很快,云縣周圍一些外來人較多的地區,也有不少人去考取了導游證,本來游人就很多的名城,還在報紙上號召本地的有識之士整理本地景點和典故等等,引發了好一番熱議把這些投稿整理起來,集結出版,也就成了各地的導覽書啦。請不起導游,或者輪不上的,拿本書也能看個七七八八的,只是當然大多數人還是更愿意請真人講解,勝過自己去讀書。
“要說起來,兩三年前,買地還沒出兵江南的時候,其實廣陵和姑蘇就有導游了,他們而且還是專門承應買地游客的說白話,也做買式的打扮。有些是買地的活死人跑到這邊來賺錢的。這些年來,那個南洋駙馬莊子、天下大俠徐俠客,在買地聲名廣播,買地的百姓有了余錢居然還很喜歡出門游覽有些近海的乘船方便,居然會跑到敏朝境內來游玩。
只是他們在買地住得久了,一些習慣和當地格格不入,也很愿意湊錢請導游,甚至還有旅社應運而生,專門組織旅游團、旅游船,就和去進香的香隊一樣,幾百里地也都湊在一起玩耍。這樣這些姑蘇廣陵的導游,很多時候一個月里半個月都被旅社包掉了”
這都是從買地的官吏中打聽到的消息,也算是一手的,大家聽了都是咋舌,認為買地的富裕的確已經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地步旅游這個說法,都是買地所發明的,在之前只有游歷,還有一般人在家門口不遠處的踏青郊游,這種隨隨便便就跑幾百里,出門十幾日的旅游,不是那大地主人家的孩子,焉能負擔得起的沒看他們想到南邊來看看,都要來蹭這廂軍的便宜,寧可一路風餐露宿的受苦,也舍不得南下的巨額川資嗎
這要他們自己去選,魯老二一班人自己出錢的話,他們連天港都舍不得不,別說天港,通州都舍不得這買地的百姓動不動就上百人成群結隊地跑個幾百上千里,從福建道到姑蘇來玩耍,游客人數之多,甚至還催生了專門的導游行業,這不是有錢是什么
買地百姓的日子過得好,真是沒法不認,就是遮住眼還能聞著味兒那很多之前對于買地的風俗非常抵觸的老爺們,這會兒又有點軟化了,咂著嘴滿是艷羨地說,“得掙多少錢才能過這樣的日子,我都想不出來了。這樣的福氣倘能落在我頭上嗐知足常樂,便是現在,能拿本金陵導覽來看,也是極大的福氣啦”
“哎,說來,不是說導游都做買式的裝束么,怎么我們進城時見到的那幾個,卻還是我們大敏的裝束,也留了長發”
也有些人比較遲鈍,只覺得買地的日子好過,卻未想到自己身上去,而是發現了話里合不上的地方。又有人道,“這個我知道,剛隔班小李和我們一道,他說金陵畢竟和別的地方不同,守軍多,而且城內是不許買地的百姓隨意進來的,大家想去大報恩寺進香也是各顯神通,雖然有那么幾個導游,接待的也多是買地來的商人游客,但卻也不敢囂張,還是依著敏地穿著,戴了義髻。至于說他們導的是誰,這就不好細問了。”
眾人聽了,才注意到金陵這里的不同,基本進了山陽道之后,他們在州縣那里所見到的買地裝束者便有許多。有時候在碼頭處甚至能占到近半,可金陵城內,卻舉目皆是舊衣冠者,仔細想來,也就是在城外碼頭靠岸后,經過街市時能看到有些買地的活死人,但也只在城外活動,似乎是并沒有進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