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縣令不免瞪了馬百戶一眼,馬百戶訕訕地笑著,謝雙瑤打圓場說,“現在都是一家人了,以前的事不必計較太多。”
又問于縣令,“以前修整一里道路要多久”
于縣令打點精神說,“若是三十個工,一里路要五天,縣里是按這個來征徭役。”
也因此,很少有人在夏天修路,都是冬日農閑了來辦。謝雙瑤說,“確實,土路是很不好修的,我聽說富裕地方拌灰漿來修路”
于縣令搖頭說,“謝姑娘玩笑了,哪里就這么富裕了,灰漿都是用來澆城墻、修河工的。連京城都是炒土夯路,南城區那是王公大臣住的地方,才給鋪了青石。”
灰漿是用石灰、黃泥、河沙還有糯米漿拌成的,堤壩、城墻才能用灰漿抹面,那也是太平年歲才能辦的事情了,現在國朝已無力維護河工,最多只緊著漕運疏浚。不過就是修土路也很麻煩,尤其是在南邊,土要炒過,否則第二年就有蟲爬草長,即使如此,到了雨季路也常常被泡爛,車馬陷在泥坑里非常棘手。
于縣令算是難得通曉庶務的進士官,仔細給謝雙瑤講了修土路的人工,謝雙瑤聽了說,“是難,修水泥路要快許多。尤其是原有的夯土路會更容易,五六個工,第一日框好路基,第二日拌水泥,這些天沒下雨,水泥干透了就可以修下一段,三十個工可以分成五組,兩三日修一里問題不大。”
這就已經快了幾倍出去了,馬百戶在謝雙瑤身邊在行地講,“天氣還是熱,到秋天五日可以修兩里。”
謝雙瑤笑笑,“那有點累了,以前可以叫你們那樣修,現在不能了。”
她面前全是赤膊漢子,謝雙瑤就和沒看見似的,臉色不變,不斷給他們出題,“從彬山到這里測出五十六里,三十個人要修幾日”
彬山到云山縣四十多里,到臨城縣五十六里,臨城縣到云山縣才三十幾里,但貨必須先從彬山過來,因為云山縣到臨城縣是山路,根本沒什么人走。
“最少一百一十二日。”于縣令做計算題。
“三百個人呢”
“十一日。”
謝雙瑤大笑說,“差不多吧,但修路要是這樣簡單就好了。”
他們已經踩著黃土堆走到前方深處,一路都挖的有坑,兩邊砸了小木棍,還掛了繩索,作為標志,在于縣令看來,這些標志不但是為了修路平直這他還看得出來,更是證明買活軍在此地的統治已經牢不可破,木棍和繩索對農戶都很有用,附近的農戶竟然沒有乘夜前來盜竊,說明他們已經知道畏懼買活軍。
“三哥”馬百戶那三十個兵丁之后,隔了大約一里路,謝三哥領著又一幫兵丁在做活,謝雙瑤喊他,“你來說說,三百人修五十六里路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