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解剖最后就變成在模擬器、香蕉葡萄、豬蹄或者再高級點鼠牛蛙兔等道具上操作練習。
那它有意義嗎
有,只是有限。
就拿最簡單的闌尾切除術2來說,作為胃腸外科一級手術,早在百年前,醫學專家會告訴你闌尾位置位于右髂窩部,也就是右下,或許給與盲腸、血管分布等各種盡可能的信息填充,或者給到一個模擬人體分布,當時可是沒有異位闌尾這一說。
異位闌尾,那都是醫生切了一例例闌尾,發現右下找不到,右上也沒有,翻著腸子才能挖掘,才慢慢被定義為的病例范圍。
而一個異位闌尾就能歸類掉所有病例
異位闌尾下,有發育異常的,畸形的,異位組織的,而每個對應下面,又有各種情況,像一顆大樹一般,分支越來越多,當然,現在能被發現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治愈機會也越來越多。
可即便病例信息越來越豐富,醫學成長到如今,每年死在闌尾下的病人依舊不少。
事實上,醫生從了解病例,到真正治療治愈,這漫長的經歷可不止如此。
就好比醫學生從學校理論知識,到實際闌尾手術操作,或許要成為住院醫后才有這個資格。
即便學生有非常立體的空間三維模擬分析能力,甚至不去管失去活力的身體與現實活生生人之間的差距,這闌尾的診斷,就算當上了主治,也需要找蛛絲馬跡才能一步步發掘出。
當然,在后來有了儀器輔助,那也需要成為閱片大師,才能看出回腸末端血管和闌尾的區別,才能找到不腫脹的闌尾炎位置。2
所以,一個醫生即便一生都在研究闌尾,切除上千個闌尾,甚至還有了越來越高級的輔助儀器,也不能保證自己會100成功。
真實的現實,在這個漫長難以逾越的醫學世界中,闌尾切除術只是外科治療醫學上最簡單的一個技能。
因為人體,是擁有復雜又整體的結構牽扯,是比一臺超級計算機都更加復雜的生命體。
也正因為如此,林熙冬格外珍惜這樣的技能卡。
不過,林熙冬覺得系統最為珍貴的地方,還是這技能學習模擬訓練時間與她腦域的細胞活躍度相關。
所以,從某方面講,就是她的學習時間是和現實時間有幾十倍流速差別。
“統子,我就好奇了,既然你所在的世界科技那么發達,怎么不來個時間慢速器我這感覺時間感覺不夠用啊”她這個結構技能卡是學習了差不多一個星期才結束,又花了小半個月才算完全吃透,若是按照現實世界來講,就這一技能卡,她至少全神貫注學了一年。
所以即便腦域細胞還算活躍,林熙冬還是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恨不得一天來個48小時。
畢竟這若是按照系統的技能邏輯,以后要學技能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