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昏迷,一個休克”
“都有頸髓損傷,搬運的時候小心點脖子。”
“快來人,這塊石頭得搬走。”
“電梯門需要拉開,不然沒辦法搬,還需要人。”
“小心這里會踩空”
aquot不行,這里下面有房間,我們四個人上去,其他人下面接應。”
“來,123”
“擔架準備好了么”
“一個個來,休克的先搬,快”
“注意保護頭小心”
救援小組抵達對應位置其實很快,但是實際將人從電梯中轉移出來,還是需要不少時間。
在這救援過程中,搭配的救援隊和醫療隊還需要共同決策,除了考慮救命,也會需要確定是否可能出現的二次坍塌,畢竟這個電梯卡在的位置在二樓,高出穩定的平面不少距離,甚至很有可能下面還掩埋了其他空間,以及需要搶救的人。
所以最后他們這群人只能選四個人上去,一同把患者一個一個轉運至下方稍微平整穩定一些的地方。
但可以肯定,搬運小組的每個人都是經過培訓,1人雙手保護患者頭頸部,另外3個人同樣用雙手托住患者頸背、驅干臀部和雙下肢,平穩有力放在擔架上,一點點從電梯中搬運出來。
等把患者放在擔架后,又快飛跑向上方。
這才第一個人。
而整個救人時間從發現開始已經超過了五分鐘。
一旁等待已久的護士飛快給休克的人帶上頸托,掛上呼吸囊球,而參與急救的醫生已經打著手電觀察患者的瞳孔“不行,瞳孔擴散到5了,快上心電監護。”
發紺的面部,無脈搏也無呼吸,甚至對光反應已經消失,這已經是大型救援中的黑色標記患者了。
而就在之前這樣癥狀的人,幾乎無一幸免。
但是急救醫生還是沒有立馬放棄,在上心電監護之前,他已經開始心肺復蘇,希望找到一絲最后的生命機會。
心肺復蘇標準的姿勢,是30次按壓,2次人工呼吸,只是看似簡單的急救,卻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和體力。
再做了五分鐘,急救醫生其實已經有些力竭,喘著氣看向了心電監護儀。
他不是剛剛開始工作,他已經工作了三小時了。
直線。
還是直線。
“100焦”
一旁充好電的便攜式除顫儀已經在護士準備中快速交給醫生。
“嘭。”
強電力帶動著胸膛的起伏跳動,可是那瞬間的沖擊力卻還是沒讓心電監護儀發生變化。
“交換。”
急救護士趕緊上前接替了心肺復蘇的工作。
只是,一直關注著監護儀情況的醫生,在看到僵硬又那么冰冷的直線后,略微凝眉,已然下定了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