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正在半山行宮前的一處觀景臺上,周圍陪坐著本地的官員。在那里,他能看到山下的眾人,眾人仰望,也能隱隱瞧見他今夜金冠博帶的身影。
這富商的話很快被傳到了攝政王的跟前。這時,整個湖畔已是徹底地安靜了下來,萬人之眾,竟是鴉雀無聲。
他起先坐著,片刻后,在萬眾矚目當中,緩緩站了起來,朝前走了幾步,停下,面向眾人高聲說道“今夜良辰,皇帝陛下雖坐于紫宮,未能親耳聽到如此的赤誠之言,但陛下必能感知諸位鄉老對朝廷的忠心。本王亦是深受感動。”
他頓了一頓,環顧了一遍左右前方,再次開口“此次出京之前,皇帝陛下對本王有諸多的叮囑,其中一條,永不加賦”
“陛下再三叮囑,叫本王務必將此一條代為傳達給天下的子民,好叫人人知悉。太平如此,縱然逢遇國戰,便如當前,朝廷便是再難,也不會叫天下百姓,爾等東南子民,再多受半分的賦稅”
他的聲音從高至低,由近及遠,自半山傳到山麓,再又隨風飄散到了湖面和四周,醇厚而清朗,威嚴而平和。
人人仰頭,屏息望著半山上的這一道身影。
“古之圣賢有言,行遠道者,須借助車馬。渡江海者,須借助舟楫。而今朝廷也是一樣。朝廷要做事,須有天下子民的托載。爾等子民,各司其職。種田者多耕,養蠶者出絲,行商者易貨,將爾等該繳的稅賦及早繳納,歸于國庫,此便為對朝廷最大的忠心,亦是對北伐之計的最大支持”
他話音落下,短暫的寂靜過后,忽然,山下和湖面之上,響起了一陣陣的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喊之聲,過后,又千歲千歲千千歲,聲音震蕩在山水之間,撼動人心。
這當中的心悅誠服,不言而喻。
攝政王言畢,便含笑歸坐。
待山下那陣陣的呼喊之聲停了下來,太守來到攝政王身畔,進言稱,民心所向,東南各地的士農工商,人人都想為朝廷出一份力。既然永不加賦,何不接受捐贈,免得冷了大家的心。為表嘉獎,可將捐贈人納入榮冊,再對當中的踴躍積極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譬如,授予榮銜。
太守說完,周圍人無不稱是。攝政王亦頷首。太守立刻命人將話傳了下去。
方才那富商熱血上頭冒出一句話后,山下無數的人,心里全都咯噔了一下,就怕攝政王順著那人的話稱是,在心里早將那富商罵得狗血噴頭了。當中的好些地主和豪族,心里都已打定主意,倘若朝廷當真加征,那便定要想法子將多出來的稅賦轉嫁到佃農的頭上這種沒得好的營生,他們是不愿意干的。待此刻轉個頭,說可以捐贈,相應的,會有朝廷嘉獎,授予榮銜,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消息才剛傳開,現場的不少人便蠢蠢欲動,方才那富商,更是第一個跳了起來,說自己要捐贈十萬,唯一的請求,就是盼望攝政王也能賜他墨寶,替他家新落成的園子題上一個匾額。
攝政王叫人將這富商帶上來,不但親口嘉獎,應允題匾,還叫人將他記錄在冊,授榮銜,如此,倘若下回皇帝陛下或者是他再次南巡,此人便就有資格和官員一道面見。
富商感激涕零,趴下,一口氣磕了十幾個頭,下來,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之中,得意洋洋離去。
隨后,攝政王親自向那些老叟敬了一杯酒,方結束了他今夜的事,在身后陣陣的恭送聲中,返身入了行宮。
劉向緊緊跟隨攝政王。
實話說,今夜的種種場面,幾乎完全都在預料之中,符合期待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中間,確也有個意外。那就是劉向原本暗中安排的一個在最高,潮點站出來提議加賦然后由攝政王否決的人,還沒開口,本地人里,竟有那個富商自己先說了。
明日起,東南的文人恐怕又要有一陣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