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景堂讀書,那是好幾年前的事兒了。
那會兒陸家大郎陸景賢到了開蒙的年紀,陸文達想送長子去陸家族學讀書。
他幼時便是趕上了好時候,陸家族學初辦,讓他在陸家族學開了蒙。
后來年紀大了,才轉去別處,另拜了老師走科舉路。
現如今他長子已經八歲,那些大家子弟,往往五六歲便已經開蒙,八歲時已開蒙結束。
但農家子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農家子家境無法同世家子相比,孩子即便天生聰慧,幼時缺乏學習環境,且吃不飽吃不好,營養不足,身體發育遲緩,所以開蒙往往也晚上幾歲。
陸文達讀了書,自詡耕讀之家,“之家”光有一個讀書人可不行。
他的長子,便該傳習他這個父親的天賦,也作一個讀書人。
原本家里供養陸文達一個,已經十分吃力,他又提出再讓陸景賢也去學堂,大房二房自然不愿意。
陸文元憨厚嘴笨,心里覺得不行,也不曉得如何反駁。
二房兩口子卻機靈得很,小劉氏給陸文仲出了個主意,讓他跟陸家二老說“不是不愿意送大郎去念書,只不過家中現在實在境況艱難,不如先全力供養三弟,待得三弟考中秀才,家中發達,自有錢財供大郎讀書上學。”
這般迂回,而不是直接拒絕,加上陸家二老也清楚家里境況確實不好,便答應了,與陸文達說,讓他先教大郎讀書識字,去學堂的事,且待他考上秀才。
當時這事是這般說的,陸文達因為屢試不中,卻又心高氣傲,沒法反駁爹娘的話。
可不知怎地,過了兩月,二老又改了主意,要送陸景賢去學堂。
小劉氏私下曾跟陸楊氏說過,說是三房夫妻倆的謀劃,可這回陸家二老鐵了心,再用之前的說辭,他們便說這般提議的人心懷不軌,是想耽誤大郎學業。
還說他們當伯伯伯娘的,這般小氣,竟不盼著侄兒好。
這話說得著實氣人,誰家還沒個小郎了,自家兒的孩兒還在地里刨泥巴,又去供別人的兒子。
陸文達那是已經讀到這個時候了,讓他放棄科舉不讀書了,等于之前到投入都打了水漂,所以才硬著頭皮堅持下去。
那會兒陸景堂不過六歲,但他早慧而內秀,曾在三叔窗外聽他讀書,便背會了半篇文章。
雖不解其意,也不知字形,靠著好記性,硬是聽背了下來。
那會兒陸景堂心中便有了個念頭阿爺阿奶還有他阿爹,都說讀書是件難事,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可在他看來,讀書并不難。
恰恰相反,讀書在他看來,比種地干活容易多了。
我也想讀書。
這個念頭早早在他心中生下了根。
但他也知道,三叔不會教他。
于是陸景堂誰都沒說,陸文達第一次提出要送陸景賢去學堂的時候,陸景堂心中生出野望,若是堂哥能去,他是否也能同去學堂
后來陸景賢沒去成,陸景堂便提都沒提。
再后來,陸家二老要送陸景賢去陸家族學讀書,陸景堂鼓足勇氣,同爹娘提出,他也想去學堂念書。
陸文元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他說“大郎似你三叔,天生有文氣,你是我的種,便是土里刨食的命。”
陸文元說這話,是有原因的,當年陸大人朝中選官,志得意滿,讓族中開了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