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督促族中子弟進學,族學初開的頭幾年,入學條件十分簡單,束脩意思一下便可,有的人家太窮,送幾個雞子過去,也能讓家中孩子在族學中讀上半年,好歹識上些字,不做睜眼瞎。
景年的爺爺陸滿倉那會兒尚年輕,正是能干的時候,他的三個兒子,長子和二子是雙生,皆是九歲,三子七歲,正是適合開蒙讀書的年紀。
這會兒送孩子去族學讀書,跟撿便宜似的,陸劉氏是個精明的,二話不說,把三個兒子都送去了。
她想著,不管哪個兒子能學著識幾個字,往后便是去縣城飯店、茶館里當個跑堂子的小二,也比在鄉下種地強。
于是陸文元兄弟三個,便去了族學。
進學堂沒多久,三兄弟便顯出明顯差別。
陸文元學得最不好,便是整個蒙學,他也是成績最差的那批。
陸文仲貪玩愛玩,定不下心,在學堂呼朋喚友,字沒認幾個,異姓兄弟認了一堆。
反而是年紀最小的陸文達,好學愛學,也耐得下心。
學堂老師特意同陸滿倉夫妻講,說陸文達有天賦,繼續讀下去,或可有所成就。
在沒見識的陸滿倉夫妻眼中,學堂夫子,那就是頂頂有文化、有能耐的人物。
他說他們家三郎會有出息,那定然不會是假話。
陸文元三兄弟在學堂中讀了半年書,差距越來越大。
夫子直言,讓陸文元下半年不用來了,浪費彼此時間。
當然,勸退的不止陸文元一個,學堂成績靠后的三分之一學生,都被勸退了。
陸氏族學是為了培養人才,不是真的那般好心,為族人幼童掃盲。
陸文仲在被勸退的邊緣徘徊,后來也回了家,不再想讀書的事,專心種田。
也就是那個時候,陸文元感受到了他和三弟在讀書上的差距。
沒去學堂之前,他是家中最能干的孩子,他力氣大,干活利索,不管什么活,很快就能上手。
反而是三弟,文弱不堪用,力氣小,地里的活兒干得也不好。
陸滿倉夫妻原本還發愁,這個孩子往后可怎么辦,這般無能,怕是連自己都養不活,更別說妻兒老小了。
誰想到,東邊不亮西邊亮,陸文達的天賦,竟在讀書上。
因著幼時的這段經歷,陸文元也斷定了陸景堂會跟他一樣,完全沒有讀書習字的天賦。
陸景堂的請求,被陸文元毫不猶豫否決了。
可陸楊氏和陸萍都支持陸景堂,她們乍聽陸景堂說想讀書,想去學堂,也十分詫異。
但她們都盼著陸景堂好,讀書識字是件好事,陸景堂有這個愿望,她們都愿意為他爭取一番。
陸萍反駁陸文元說“二郎同大郎,都是阿爺的孫兒,如何就不同了”
陸楊氏也說,她可以再多做一些繡活,晚上借著月光,可以打些絡子,也能多賣些錢財,拿來給她二郎讀書。
妻子女兒都這般說,陸文元便動搖了。
后來又經歷了許多困難,陸景賢去學堂都折騰了那般久,更別說陸景堂。
二房或是想著,若此事能成,或許三郎四郎往后也有機會讀書,便一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