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小長假的時候,這路也堵過。
修路還是老樣子,趙建成先去縣里哭窮要補貼,不夠的錢再從村里的賬戶掏,把路修好了,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村子也重新規劃修整過,下了公交車,在公交站臺就能看到村口的大石碑,刻著“清水村”個字。
以前是沒有的,這塊石碑花了村里農家樂集體組織不少錢,花的時候心疼,等成品出來了,見過的都說好。
趙建成尤其滿意,覺得特別有氣勢,而且他的一些傳統思想,覺得這是可以傳給后人的,村里的后人都得記得他們。
村口的大樹下有兩把大遮陽傘,幾個套著馬甲的工作人員在遮陽傘下面坐著,他們的工作是招待客人、為新游客各項咨詢服務和發放旅游手冊等。
工作人員分為兩組,每組一老一少,搭配著來。
都是村里的住戶,家鄉終于發展起來了,能賺點兒錢了,一些外面打工的年輕人愿意回家來。
村里農家樂辦起來了,需要的崗位很多,可以比較容易的找到工作。
還有村里搞農家樂的一些分成,平攤到那些沒參與投資的家家戶戶,可能不那么多,但足夠日常生活了。
再加上種地、工作的收益,一家子的總收益便起來了。
不過有一些覺得大城市打工更好的年輕人,還是留在了外頭,回家鄉的人年輕人,也不是每個都能被招進這個集體組織拿村集體發的工資。
反而是一些年紀大的人,干服務行業更耐心,被村里招了去。
恰好人手也不是那么充足,便這么老少搭配著來組隊干活。
景年和另外兩個村里小孩兒,背著書包走過去,那些人看見他們,紛紛叫他們名字,跟他們打招呼。
有一個小孩的奶奶就在遮陽傘下面坐著,他背著書包跑了過去,景年和另一個孩子往村里走。
雖然沒有標設計師,但景年知道,是邵鈞叔叔指點過的,他沒給具體的設計圖,不讓說是他設計的。
村里的路也重新修整過,大部分地方鋪石板,有的地方是石子路,容易積水又很難解決的地方鋪設汀步。
不下雨的時候,像造型別致的梅花樁,很多人喜歡在這里來回走。
下雨積水的時候就成了汀步,能保證行人不弄濕弄臟鞋子。
有一段路兩邊種著一種粉紫的花,大小跟玫瑰差不多,花叢大概有一米來高,景年也不知道學名叫什么,以前村里就有,村里人的籬笆旁邊,這些花開得特別旺盛。
后來特意種在路旁,就多了一條著名的花路,開花時節,是很多很有必打卡的景點。
這個時節,荷花正開,遠遠看見荷塘,荷花亭亭,粉苞待綻。
岸邊和荷塘的亭子里,許多游客在拍照,荷塘上還有小船,可以讓游客體驗“誤入藕花深處”。
到了蓮蓬成熟的季節,還可以去摘蓮子。
這些景年都玩過,不稀奇,他一路往回走,路過人看見他都會笑著打一聲招呼。
雖然村里的旅游業是村集體帶頭搞起來的,但大家都不傻,以前怎么不搞是不想嗎
還不是景風回村之后,先是自己想法子發家致富,然后又帶著村里人一起富。
剛開始搞旅游那會兒,多難啊,沒幾個客人,全靠景風引流,明明自己有魚塘,卻讓客人去村里的魚塘釣魚,把這錢給村里人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