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留給王家的時間并不多,一邊要準備大婚的事宜,一邊還要應付各路上門道賀的親戚。每日王家門前的道路,都被牛車堵塞。姜鸞本就是個養尊處優的人,陡然間忙得團團轉,很快就累倒下了。
這些冗事,便分到了王詩瑜的手上。
王詩瑜在顧家也參與管事,不過大權還是握在顧老夫人的手里。王家可供使喚的下人有很多,她只需把事情羅列出來,分派給各個人去辦理就可以。至于應付那些登門的親戚,相熟的見一見,不熟的把東西留下,讓門房打發了,等婚禮過后再一一回禮。
這點小事,還難不倒她這個長女。
王樂瑤倒是清閑,她自己不用管大婚的事,閑暇時陪王執下棋,看書,逗逗顧伯青,享受這最后屬于閨中女子的歡愉。此外,還要跟著辛嬤嬤學習各種婚禮的儀程,熟悉整個皇族,就差把蕭氏的族譜背下來了。
她原本以為蕭常只是蕭衍的一個族叔,沒想到關系很親近。早年蕭衍的父親就跟蕭常一起做事,后來蕭衍的父親病逝,還是蕭常出資下葬的。那時蕭宏剛出生沒多久,張氏悲痛欲絕,連奶都沒有,蕭常便將族中正在哺乳的女子輪流打發到蕭家去幫忙喂奶,時不時還會接濟他們。到了蕭衍幾個兄弟去參軍,留下張氏和蕭宏在家,也是蕭常和張洪輪流照顧。
蘭陵蕭氏雖不是什么名門望族,但全族上下也有幾百口人,蕭常就是個大家長了。
在這樣的宗族里頭,宗主就是絕對的權威。平日有什么糾紛,都不用上報地方官員,直接請宗主和族中的耆老來裁決,也沒有人會不服。所以蕭衍對這位族叔,是有幾分敬畏和感激的。
他那人雖然看起來不是什么寬厚仁慈的君王,但恩怨分明,曾經對他好的人,他是不會虧待的。
辛嬤嬤得了蕭常的告誡,平日相處時,也不敢太過放肆。本來這位王家娘子,就是大家閨秀,教養,儀態,學識都是拔尖的,基本沒什么需要她操心的地方,甚至有時,她說錯了,還會反過來提醒她。
而且越跟這位娘子相處,越會明白陛下為什么立她為后。
小小年紀,便是寵辱不驚的氣度。遇事不慌不忙,說話輕聲細語,但又不會給人軟弱可欺的印象。那種高貴優雅是天生的,讓人無可挑剔。辛嬤嬤也算是伺候過兩朝的老人了,見過許多士族出身的后妃。還沒有哪個容貌和氣質能比得過王家娘子。
怪不得皇帝從不近女色,還是拜在了她的裙下。
端午過后,暑氣漸盛,婚期也越發臨近了。
宮中同樣忙得不可開交,還好張太后身邊有個如意,能將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不用勞煩太后煩心。但布置顯陽殿的時候,如意犯了難,她不知道皇后娘娘的喜好。他們這些人是寒門出身,品味與士族本來就不同。哪怕用上最好的器物,如果皇后娘娘不喜歡,那也是白費了。
她到中齋向蕭衍問詢此事,蕭衍正在看各國上的賀表以及派遣出的使臣團名單,讓她等一等。
這次使臣團的人數很多,恐怕都城里的四方夷館都住不下。
這些人大都來不及參加觀禮,因為前幾朝皇帝立后,從頒布詔書,告知天下到舉行婚禮,至少要間隔半年時間。可蕭衍心急,力排眾議將時間大幅縮短,這才導致周邊諸國措手不及,收到消息時,皇帝已經要大婚了,只能先加急送來賀表,再趕緊派使臣帶著賀禮出發。
前朝與諸國的關系維持得還可以,小國每年都會進貢,隔幾年就會派使團前來。此次趁著大梁的新主大婚,幾乎所有國家都派出了使團,一來是跟大梁修好,二來也是想探探大梁的虛實。
眾人都好奇,到底這個寒門出身的新主,將大梁治理得如何。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是否會服從他的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