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一個綱常獨斷的帝王。
繼位之后,他除鰲拜、平三藩、復臺灣,穩固了統治;
取消剃頭令,表彰前明忠臣,緩和了民族矛盾;派太子出使歐羅巴、滅廣南國、收回舊港、控制馬六甲海峽,擴大了大清在世界的影響力;
建立北京大學,廣收世界先進人才籌辦大清科學院,奠定了大清科技發展基礎
就算現在康熙現在駕崩,不說千古一帝,至少也是個能在歷史中排名前十的英明皇帝。
今年康熙才三十三歲,繼位不到二十六年,正值春秋鼎盛,就已經獲得了比尋常帝王一輩子還要高的功績。
他本身就是一個銳意進取且有些頭鐵的人,即使現在內憂外患不斷,大體上他還是正躊躇滿志之時,所以處事手段也就更加激進和獨斷了。
康熙知道胤礽的憂慮。
八旗和包衣的問題很大,必須解決,但因為問題太大了,早兩年和晚兩年解決沒區別。
如今浙江謀逆,北方噶爾丹和羅斯國虎視眈眈,先平定這些眼前的憂患,待外部穩定之后再處理八旗和包衣,才最為穩妥。
治大國如烹小鮮,帝王每一個激進的舉動,給老百姓都可能帶來極大的災難。
比如現在若是包衣出現混亂,羅斯國可能會再度犯邊,噶爾丹會趁虛而入,那些南方士族們也可能蠢蠢欲動。
雖然以現在康熙對朝堂的威懾度,以新軍和海軍的威力,最終混亂一定會平定,大清的國力可能也不會耗費到難以接受的程度,但胤礽向來著眼的不是大清的國力,而是百姓。
臺灣之事,遷海令比屠城更傷民,幾乎讓富庶的福建廣東變成一片死地;
三藩之亂,三藩屠一次搶一次,八旗兵又來屠一次搶一次,百姓流連失所,痛苦堪比大清入關。
大清入關之后,已經在自己的國土上興起兩次大兵災。現在剛剛開始休養生息,百姓剛剛有了生活的希望,一場戰爭,就會毀掉所有。
胤礽很討厭小四家的小四。他不是鄙視小四家的小四的能耐,而是那位“十全皇帝”的“十全武功”背后是多少百姓的森森白骨。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但康熙不這么認為。
他是純粹的封建帝王思維,著眼的是整個大清的統治。只要能穩固大清的統治,增強大清的國力,鞏固他身為皇帝的權力,一些代價是可以犧牲的。
切開傷口,挖去死肉,會流許多血。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代價。
既然他已經看到了弊端,鏟除弊端的代價是他能忍受的,他就要立刻做,不拖沓。
內憂外患算什么羅斯國已經沒有力氣再針對大清,噶爾丹跳梁小丑不足為懼,謀逆民變什么的不是年年都有嗎這些根本就不是問題。
有錢有糧能鎮壓住包衣的混亂,這事就可以做了。
至于百姓,他有錢,可以減免賦稅,讓他們之后再休養生息。
于是,思想最為激進的穿越者胤礽行為反而保守;思想較為保守的本土皇帝康熙卻是個激進派。
兩人雖然在生活上和好,在朝堂中仍舊針鋒相對,看得大臣們有點懵。
康熙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廢除滿漢不通婚。
無論什么民族什么出身都是大清人。自秦一統之后再無六國。既然已經成為大清的子民,就不該有認為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