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阿哥很氣人,但若有大阿哥在,或許能帶得太子活潑些。
至少大阿哥在的話,顧炎武寫信斥責太子,他會打上顧炎武的門。
而自己需要顧慮許多,即使有心駁斥,最后還是沒辦法放下身份臉面,和一個不入朝的大儒吵架。
康熙發現自己一問三不知后,對這些官員沒了耐心。
他便只安排工作,讓官員們照本宣科,按照自己制定的事一五一十的照做。
這樣非常累。康熙必須事事都安排妥當,否則這群傻子官員一定會出漏子。
康熙見到那些官員之后,才知道他們能力有多差。
是的,能當知縣的至少是個舉人,他們肯定都是飽讀詩書之輩。
可飽讀詩書不代表會當官。他們對自己轄地一問三不知,連賬本都搞不明白,甚至還有人不識數以前算術是儒士必備的技能,現在他們只需要會八股文就夠了。
府衙中一應雜事,基本都是聘請師爺、老吏、捕快來做,而這些師爺、老吏、捕快都是當地人,也就是和當地豪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康熙了解之后,身后驚出了一身薄汗。
這只會讀圣賢書的知縣知府,是不是像極了垂拱而治的圣天子
或許官員在科舉之后,也必須經過再教育才能當官。否則只會四書五經的他們,要如何治理好一個地方
這群進士舉人只修品德不修俗務甚至厭惡俗務。可地方官的實務全是俗務,是一個個銅子一捧捧糧食堆積出來的俗務。
康熙想了想那些被百姓們堵住不愿他們離開的地方官。
趙士麟會修水利;施世綸擅斷案;張鵬翮禁止攤派他們所做的事都是地方官實務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按照常理,無論是水利、斷案還是禁止攤派,都是地方官的職責。可他們只做到了一小部分,就引得百姓們念念不舍。
這說明什么說明百姓們會感恩
這說明,懂實務的好官真是太少了
他曾經疑惑,一些貪官在離職的時候會有百姓相送,而一些素有善名的清官離任時百姓卻冷漠不已
這說明什么說明是人心本惡嗎
這說明,一個擁有極高道德感的官員,并不一定能給百姓帶來福利
看看這些儒商們的“上家”,哪個宗族沒有一個道德感極高、生活極其清廉的“清官”
那些清官一輩子吃糠咽菜,甚至可能所睡的床鋪都是木箱子疊成,死后的銀錢都不夠下葬,需要親朋好友救濟。
可他們的宗族卻在地方上耀武揚威,儒商們各個富可敵國。
這強烈的割裂感,讓康熙心里十分煩躁。
當他回到暫住的地方時,胤礽正裹著小被子,躺在夕陽的余暉下翻看史書。
他翻看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康熙把養病養得吃胖了一圈,看上去重新軟軟綿綿稚氣十足的兒子擠開一點,道“你不是不喜歡司馬光嗎”
胤礽道“我是不喜歡。司馬光是宋朝文人養望的典型。他一輩子都在養望,腦子里只有養望,國家和百姓都是他養望的工具,連一本史書中也夾雜著無數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