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康熙和胤礽商量后,還要建立一個出版署,主管國內文化出版。
在封建時代不控制思想是不可能的,胤礽同意康熙都不會同意。但次次都文字獄,只會滋生誣告。不如把規章制度弄好,以后按照規章辦事,也讓文人們自費出版時知道什么能出,什么不能出,被誣告后該做什么。
而且官方開始進入出版物行業之后,私人的印刷絕對趕不上已經有印刷機的官方出版效率。不需要太多禁令,官方出版物以其低廉和大量的優勢,就能擠壓私人出版物市場。
大清畢竟是以少數人管理多數人,康熙再英明也只是一個滿清的封建皇帝,比起華夏的未來,他更在乎的是愛新覺羅家的皇位。
愚民政策,就是穩固皇位的策略。
胤礽思索了許久,才找到了這樣一個“控制言論”的突破口,讓康熙將肯把出版社的印刷機全力開動,并推廣到地方上。
這個出版署,當然將來以后會交給胤祉。
康熙對海外封國的事仍舊很猶豫。若不是胤禔和胤礽一起經歷了生死考驗,讓康熙明白胤禔一定是胤礽最堅實的后盾,康熙也不會讓胤禔在胤礽還未繼位時就藩。
這些沒有和胤礽一起經歷過許多事的兒子們,即使表現得與胤礽再親密,在胤礽繼位之前,他們也不可能有兵權,去封國。
康熙對他們的信任不到讓他們去封國領兵的程度,不代表不信任。國內的權力,康熙可以放心給。
胤礽也想給弟弟們在國內留下一些事業,給他們更多的選擇。如果他們不喜歡去海外,留在國內也能發揮自己的特長。
審計署和出版署立刻建立,目前是胤礽主管。
胤礽已經選好了臨時充當審計署和出版署長官、以后可以成為胤祉和胤禛引路導師的人物。
這兩人就是許三禮和杜立德。
許三禮和杜立德都已經因年老祈求致仕。
杜立德因為太子遇襲的事回到京城,現在沒有離開京城,仍舊住在京城中,成為了康熙的顧問。
許三禮被提拔之后,從左都御史一路坐到了吏部尚書的位置。康熙沒有同意許三禮的乞休,許三禮如今雖已經辭去了吏部尚書的職務,但入文淵閣任大學士,仍舊每日與康熙議事。
許三禮是個很清廉能干的御史,適合去審計署;杜立德的學問、聲望、眼界非常適合出版署。
當然還有其他適合這兩個部門的人,比如唐甄。
但這兩個部門最終還是要交給胤祉和胤禛,現在的主管官員最好沒有任何權力欲、又會傾力教導胤祉和胤禛。
沒有誰比退休返聘人員更合適。
但人算不如天算,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四月、五月,連續三個月,胤礽接到了三個噩耗。
三月,杜立德病逝于京城;
四月,許三禮病逝于京城;
五月,常泰親自送來哀報,姚啟圣在臺灣遭遇“海盜”時親往督陣,背部舊疾復發,病逝。
杜立德病逝的時候,康熙和胤礽都陪在杜立德身邊。
杜立德沒有說話,只是帶著滿足的微笑靜靜地看著康熙和胤礽,直到咽氣時,他才說了一句“皇上和太子要永遠好好的”,才閉上眼。
他閉上眼后,臉上的表情仍舊很滿足很開心,就像是完成了畢生心愿。
康熙親臨發喪現場,定杜立德謚號“文貞”。
杜立德后代扶棺回鄉時,胤礽帶著小阿哥們親自送到城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