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為“一”的金銀幣,由皇帝自己收藏,之后放在已經建好的大清皇家博物館中公開展覽。
之后,太子認購九百九十九枚金銀幣;大阿哥、三阿哥等阿哥們依次認購一千枚金銀幣。
皇子后,就是太后、公主,再之后是鐵帽子親王、親王、郡王三種爵位的宗親,緊接著是一品、從一品、二品三種品級的官員。
這些人的認購名額都是各一千。
待這些人認購結束之后,才開放老百姓的兌換。
這個兌換就純粹按照先來后到的排隊了,但每個人每天只能兌換十枚金銀幣,憑借戶籍來兌換。
也就是說,黑戶和“長工”無法兌換金銀幣。
這樣的兌換并不能阻止金銀幣的倒賣。
有認購名額的宗親和官員可以高價將認購名額賣給其他人,想要炒幣的商人也可以雇傭普通老百姓兌換金銀幣。
康熙下這道圣旨的原因,并不是阻止炒幣。
這前幾批金銀幣的價格炒得再高,也不會影響大清推行新錢幣的政策。
康熙這么做,反而是給炒幣增加一把火比起有錢就能搶到的序號前列的金銀幣,這樣按照身份地位來推行“認購資格”的金銀幣,價值顯然更高。
只要是真的金銀幣,看看錢幣上的序號,就知道它本該落在什么地位的人手中,這無形增加了金銀幣的價值。
原本還在觀望的宗親和官員一看到還有認購資格這回事,就算之前不想支持康熙的新錢幣改革,都會立刻搶著認購。
當宗親和官員將前一批錢幣搶完之后,百姓們看著上層貴族老爺們瘋搶新錢幣的熱鬧景象,就會對新錢幣的價值充滿信心,肯定也會迅速兌換。
新錢幣無論什么時候兌換都是那么多錢,在前有認購、后有限購的刺激下,老百姓們都認為越早兌換的金銀幣就越有價值,肯定第一時間就把家里的錢拿出來兌換。
事實也正如康熙所預料,原本還在觀望的京中老百姓,跟瘋了似的每日來排隊兌換新錢幣。
造幣廠火力全開造幣,每日剛造出來的錢幣半日就售罄。
只不到兩個月時間,京城中就不見傳統碎金碎銀的蹤跡,連店鋪都不收碎金銀了。
“我知道你這金子銀子是真的,但你看看這個”店鋪掌柜拿出一枚最小面額的銀幣彈了彈,“這金子銀子不好保存啊,磕了碰了,斤兩一少,價值就縮水了。我們現在都用這個,明白嗎”
外地商隊傻眼。
還好錢幣兌換只要戶籍就成,他們也能去排隊兌換。
但每日能兌換的金銀幣庫存有限,他們有時候趕不上兌換。
這時候,銀行工作人員拿出一疊紙鈔。
金銀幣不夠沒關系,你可以用紙鈔。咱們的紙鈔能和金銀幣隨時兌換,上面有防偽標志和皇上的玉璽印,偽造是要滅滿門的。
“這就和你們那錢莊的銀票一樣,存多少金銀才有多少紙鈔。之后你交稅什么的,也能用紙鈔。若你擔心紙鈔的價值,先拿這個買東西,待出京的時候早早來排隊,把紙鈔兌換成金銀幣不就得了。”
外地商隊領隊覺得很有道理。
他暫時用紙鈔應急,待離京的時候兌換成金銀幣,不就能避免損失了
當有一個商隊為了應急,嘗試了一次紙鈔之后,后來來京城的商隊,進程后第一件事就是兌換金銀幣和紙鈔,成了慣例。
銀行印刷了許多小冊子,每個客戶都分發小冊子,教他們如何辨別金銀幣和紙鈔的真假。
說書先生們也多了一項新業務,就是拿著紙鈔和金銀幣,教看官們辨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