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園子里看見這風向,竟也編排了許多真假貨幣的戲文,一邊教看戲的人如何辨別真偽,一邊不斷上演偽造貨幣的人被砍頭的故事。
北京大學中的學子們在胤礽的要求下,也拿著小冊子穿街走巷,去京城各個陰暗貧困的角落,立個攤子講解新的錢幣,以免窮人們受騙。
一段時間后,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們,在民間聲望大漲。
民間有人言,這些“大學生”們學識淵博,才是真正的國之棟梁。不像是考科舉的那些腐儒們,除了“之乎者也”,半點打不出一個屁。讓腐儒們治國,肯定不如“大學生”們。
“大學生們也是會讀書,他們除了讀經書,還要知道那什么自然科學,還要知道山川河流,知道怎么讓老百姓賺錢,大學生當然比只讀經書的書生強。”
“我聽說大學生們還會學如何打仗,他們各個都是文武雙全呢。”
“上次來我攤子買餅的舉人,扳著手指頭數了半天數不清該給多少銅子。正在吃餅的大學生一抹嘴,一口說出了該給多少數。”
“大學生比學生中多了一個大字,肯定就說明更厲害。”
現在是康熙三十三年,正好有科舉會試和殿試舉辦,全國最優秀的書生們齊聚京城。
參加科舉會試的學子,都自詡為除了已經在朝廷做官的文人們之外最厲害的書生。
許多學子都不是第一次參加會試。他們以前來京城的時候,總會有普通老百姓跑來沾染他們的文曲星氣息,對他們十分敬仰。
但今年情況卻不同了。老百姓們總嫌棄他們,一會兒說他們不識數,一會兒說他們連東西南北都搞不明白,還有人嫌棄他們太文弱。
“不如大學生”的話,他們聽了無數次。
他們當然知道京中有一個“北京大學”,是皇帝專門培養勛貴官宦子弟的地方,現在已經和大清的國子監合并。
這個官學和以往朝代只是勛貴子弟用來混日子的官學不一樣,據說國中的新思潮,都是從大學里開始。皇上和太子也更重視大學生,在大學中擁有好成績,比科舉得官容易多了。
這個時代消息閉塞,即使聽到大學的傳聞,學子們也不一定相信。
他們心中不忿,正好大學“開放日”,只要是應試舉子皆可以預約參觀,他們自然立刻拿著戶籍和考試憑證,進大學參觀大學生們的學習。
高其倬就是其中之一。
高其倬今年十八歲就能參加會試,可謂是妥妥的青年才俊。
他本也是官宦子弟,只是其父早逝,家道中落。兄長為了供他讀書已經放棄科舉,補了蔭缺。他現在帶著全家人的希望來到京城,一直謹小慎微,以防科舉過程中出現意外。
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千防萬防,只是去大學參觀,居然能撞上這等離奇的事。
事情是這樣的。
據之前參觀的人說,大學中能讓人開眼的地方太多了,去了之后基本要逛整整一日。
但大學里的伙食費太貴,最好自帶水和干糧省錢。大學門口也有賣干糧和水的,性價比很高,可以帶錢在門口買了東西帶進去。
高其倬父親早逝,被叔輩資助長大,生活非常節儉,自然是揣了銅子來大學門口找吃的帶進去。
高其倬是遼寧鐵嶺人,他那地的人都長得較為高大,且很能吃,高其倬也不例外。
他揣著銅子逛了半晌,想找一個自己兜里銅子能買的可夠吃一天的鋪子。
他逛來逛去,越逛越偏遠,突然聽到一聲慘叫。
按照理智而言,天子腳下,出現欺負人的慘事,高其倬肯定是不能湊上去的。因為這里一根竿子砸下來,都能砸到好幾個達官貴人。
但高其倬這不是沒回過神嗎還以為自己仍舊在鐵嶺呢,順手撿起圍墻邊半邊青磚,就沖進了發出慘叫的小巷子里。
小巷子中,幾個人高馬大、腰間系著黃帶子的人,正被兩個瘦弱的人追著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