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大臣和民間學者們就算沒有一顆仁慈之心,但也希望能經過調停歐洲大戰之事青史留名。
大臣們和民間訪問團的文人們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史書中的典故倒背如流。
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最群星璀璨的時候,就是春秋戰國之時。
現在歐洲,不正是春秋戰國嗎
他們從史書中看過的那些輝煌的故事,如果能在歐洲的春秋戰國中實現,說不準他們也能在未來混一個圣人的頭銜。
而且這可是調停海外的戰爭,聽上去比國內自己打來打去還厲害一些。
當然,這些人中也有真正仁慈,真正認為歐洲人也是人的好人。
比如年紀已經很大了,但身體越來越好的顧炎武等人。
他們來歐洲之后本有些水土不服,但見到與眾不同的風土人情之后,心中理想火焰熊熊燃燒,居然連帶著身體也仿佛變年輕些了。
他們出海已經幾年了。
這幾年大清民間學者出訪使團的船來來回回,人換了好幾撥,那幾個出訪前見過胤礽的老頭子們卻一個都沒有回來。
胤礽特意吩咐清軍照顧他們。他們住在荷蘭同一個莊園中,一同出門,一同結交外國好友,一同回來整理見聞著書立說。
當歐洲亂起來之后,他們不忍看著生靈涂炭,再加上身體不好,本準備回國把草稿整理好,將新的書刊印成冊,了結最后一樁心愿。
但胤禔這一番話后,他們卻變了主意。
這幫一只腳踏入墳墓的老頭子們想起自己在清軍入關之后,見到中原百姓種種慘事,不由移情。
他們曾經奮斗過,也曾經逃避過,最終失去了所有夢想。
現在仿佛舊事重演,他們就算不能結清遺憾,至少在生命的最后關頭做一做該做的事,能救下幾條命就救下幾條命,也算不枉這風燭殘年了。
胤禔接到的胤礽的書信中,有讓胤禔好好照顧顧炎武和其他幾位老人,讓他們趕緊回京的話。
胤禔都為他們備好船了,他們卻不愿意離開。
胤禔懶得管其他不認識的人,只找到顧炎武道“你是保成的老師,若你死在這里,我怎么和保成交代你也知道保成對親近之人有多心軟,我絕不會讓保成為你難過。你不走我,我就綁你走。”
顧炎武嘆氣“直親王,將老朽這一封信交給太子。若太子見過后仍舊堅持讓老朽離開,老朽就離開。”
胤禔無語“我覺得你就是在拖延時間。罷了,不就是讓蒸汽船跑一趟,這點錢本王耗得起。”
胤禔知道顧炎武倔強,若是強硬地將顧炎武帶走,中途可能會出意外。既然顧炎武松口,他就按照顧炎武的話來做。
胤禔本以為,無論顧炎武寫了什么,胤礽都不會同意年事已高的顧炎武待在歐洲的亂世。
但胤礽看到書信之后,卻長長嘆了一口氣,說不出拒絕的話。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鵝毛。
每一個讀書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能踐行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厲害的將領更愿意在馬背征戰時死去,而不是在病痛和回憶中死去。
顧炎武寧愿死在踐行夢想的路上,也不想死在溫暖的榻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或許在后世人看來,把華夏之外也納入天下,簡直是愚不可及。
但世界上總要有一些愚不可及的人,一些富有國際精神的人,一些把外國人也當人的人,來讓這個世界別顯得那么糟透。
那些曾經在華夏百年恥辱中無私地幫助華夏百姓的人,那些華夏每年犧牲在海外的維和士兵,那些援助貧困國家的醫生、老師和工程師們面對他們,在鍵盤上打出“愚不可及”四個字的普通人們,真的能當著他們的面親口說出“愚不可及”四個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