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撫摸著胡克的實驗畫稿,道“真的好復雜,我還有的學。”
胤礽沒有安慰李彤,他道“確實應該多學一些。以后大清科學院會如此走,都系在你一個人身上,你擔子很重。”
雖然后世總會弘揚努力的效果,比如百分之一的天賦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什么的。
其實一件殘酷的事是,科學家就是吃天賦。沒有天賦,再多努力都沒有用。
特別是在這個科學剛剛啟蒙的時代,完全是靠天賦火花點燃。
后世科學理論已經趨于成熟,才會有許多人埋頭苦干幾十年,用笨實驗的方式得出成果。
在以牛頓為代表的這個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科學家們的主要成就都集中在四十歲之前。數學家的話,都集中在三十歲左右。
對數學家來說,如果二十歲之前沒有在數學上顯露出獨樹一幟的天賦,那么他未來幾乎也不會在數學上有成就了。
而即使是后世,數學仍舊和那個科學剛剛啟蒙的時代一樣,只吃天賦。
如果翻一翻中外得獎的青年數學家們的履歷,就能看到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基本上獲得過成就。
數學就是這樣,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李彤恰好就是一個“會”的人。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這個科學界群星薈萃的時代,胤礽不相信大清這么大的地方,沒有一個能比擬外國群星的人。
他找到了李彤。
他相信李彤就是這樣一個人。
所以胤礽對李彤寄予厚望。
李彤感受到了胤礽對他的厚望,深呼吸了一下,點點頭道“我會努力。”
她對胤礽真正動心的時候,就是感受到胤礽對她強大的信心和給予的厚望的時候。
作為女子,她從小到大聽了太多當今女子該如何的說法。
即使是小時候曾經特別喜歡她鼓弄機械學習算術的父親,在她漸漸長大之后,也不準她再讀那些閑書。
“女子學數,能算個賬管好家就已經足夠。”
“你怎么又用錘子在敲東西女子不能如此粗俗。”
“不要和工匠混在一起,你將來怎么嫁出去”
陌生人在嫌棄嘲笑她,愛著她的人在嘆氣和頭疼,李彤一度茶飯不思,渾渾噩噩。
直到她感受到胤礽對她的信任期盼。
“現在世界科學界群星薈萃,大清也應該有自己的星星。”
“我相信,你將成為那顆亙古不變的科學之星。”
胤礽那時候并非向她表白,這句話聽在她耳中,卻是最動人的情話。
士為知己者死。
為了這句話,李彤便是死了都心甘情愿。
她要成為胤礽期望中的那顆星星。
她會成為胤礽期待中的那顆星星。
胤礽真是一點浪漫情懷都沒有。
他給未婚妻安排完沉重的任務之后,就匆匆離開,去視察弟弟們干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