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認為自己莽撞。
他認為自己已經過了莽撞的年齡,所有做的事都是胸有成竹,看到了后果。
康熙在幾年前得知詛咒前因后果之后,就想廢除剃發令。
剃發令是現在大清四處仍舊有反抗起義的原因。百姓越反抗,滿洲人就越害怕,越想將剃發令推行出去。康熙原本也是如此想的。但得知了順治的理想,看清了世界形勢之后,康熙的思想發生了改變。
既然滿洲人也是炎黃人,他將要推行炎黃大一統,那么頭發什么已經無所謂了。
他的國土中將會迎來世界各國的人朝賀,不同膚色不同瞳孔不同服飾的人都會成為他的臣民。如果強迫世界各國融入大清的人全部都剃發易服,他鎮壓的兵夠嗎那些人又會不會因為討厭這些麻煩事而反對大清
于公于私,康熙都有足夠的理由動剃發令。
正好剃發令出現的時候,正好是多爾袞攝政的時候。
下命令的是多爾袞,執行命令的是多鐸,順治親政的時候,已經入關了。所以康熙可以把他們父子倆從這件事中摘得干干凈凈,在朝臣和百姓面前裝成一朵無辜的白蓮花。
要做一個合格的皇帝就要臉皮厚,該甩鍋就要甩鍋。只要甩鍋,康熙動“剃發令”就不算違背祖制。
這樣,問題又解決了一個。
接下來便是八旗勛貴和宗親的反對。
康熙需要等候一個好時機,讓那群八旗勛貴和宗親即使反對也沒用,不會危及他的皇位。
看似三藩之亂讓朝廷軍隊都在外面奮戰,康熙中央兵力空虛,實際上這反而是康熙動手的好時機。
朝中有兵權的宗親和勛貴都在戰場上,他們的家屬都在京城中,他們謀反會有顧忌;
平定三藩的軍隊中除了八旗,還有明朝降將,這群人絕對會支持康熙改革“剃發令”,幫康熙牽制住八旗軍隊。
再者,如果八旗軍隊露出破綻,那么三藩肯定會卷土重來,將八旗軍隊拖在戰場上。
在外征戰的八旗軍隊大概率不會嘩變,那么京中呢
剩下京城的防衛軍隊已經在康熙信任的人手中。康熙做出這個決定前,京中軍務內外軍務被佟家和赫舍里家掌握;骨裂未痊愈的常泰出任九門提督,帶傷上任,拱衛京師。
康熙又早就借著給八旗紈绔子弟們分攤任務、一同反抗家中長輩的事,在年輕八旗子弟中聲望頗高。
對這群在關內長大的年輕八旗子弟而言,他們對老一輩滿洲人所擔心的事嗤之以鼻,認為我大清已經立國,那些自卑和抵抗實屬沒事找事。
而且年輕八旗子弟們認為自己發型很丑,而且時時刻刻需要剃頭很不方便,剃刀經常在頭皮上劃出口子,特別麻煩。如果可以不剃就好了。
鄂倫岱此刻被康熙委以重任,咧著一口大白牙把保守勛貴的子弟和宗親子弟集中起來“你們不會背叛皇上吧”
周圍一群紈绔子弟摩拳擦掌。
同僚們紛紛搖頭。不敢不敢,不會不會,你們別胡說
宮中的形勢,康熙也認為很穩固。
緊接著是民間。
康熙本就因為預言地震和推廣牛痘,在民間聲望節節攀升。民眾們幾乎把康熙當做神仙轉世,有不少人都偷偷給他立了長生牌。
剃發之事,老百姓們其實心里仍舊有些膈應。
比起什么文化什么傳統,不讀書的老百姓們沒那種想法。他們想的是,這真的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放到后世,男人們每天剃胡子都會覺得麻煩,剃刀稍稍鈍一點就會把臉劃傷。
在這個時代,你能找到多鋒利的刀特別是普通老百姓,家里一把刀可能用一輩子,上面還有銹跡。割破頭,或許就是破傷風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