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還是辮子必須能穿過銅錢的金錢鼠尾辮,老百姓們手一哆嗦,全體出家當和尚,只能拿泥土漿糊粘兩根頭發上去。
所以大清的“剃發令”,所剃的部分逐年減少,留出的鞭子逐年增加。最后光禿禿的頭皮已經不是滿人的象征,粗亮的大辮子才是。清末許多人就把鬢角和腦門一小圈剃一剃,把頭發一辮了事。
康熙要改“剃發令”,不知道省了老百姓們多少事多少時間,他們當然舉起雙手歡迎。
看,康熙是不是一切都考慮得很周到是不是一切盡在掌握中
那么問題來了,康熙為什么現在才突然頒布旨意
胤礽抱著哥哥弟弟們嚎哭“那當然是因為風險小也是有風險啊汗阿瑪明明可以等官學培養了新式人才,奪走老一代軍權之后,再徐徐圖之啊他們那群宗親和八旗勛貴都老了,活不了幾年了”
康熙抱著手臂看著兒子大哭,眼神有點飄。
嗯,是這樣沒錯。脾氣突然上來了,熱血突然上頭了,再一思索現在辦了這件事問題也不是很大,他就下旨了。
除了詛咒之外,有件事也讓康熙如鯁在喉,成為他頒布旨意的導火引線。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已死,三藩叛軍土崩瓦解,大清本該勢如破竹一舉取得平定三藩的勝利。
但現在都康熙十九年,八旗軍隊仍舊在云南邊緣徘徊,兩軍居然進入了相持階段。
康熙原本以為是三藩殘部抵抗太強烈。后來他接連得到漢將秘奏,滿洲將領在三藩沒有威脅之后便徘徊不前,空吃糧餉,觀望戰局,根本不與三藩殘部積極作戰。
康熙悄悄詢問被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目前駐兵福建的康親王杰書。姚啟圣來京自辯的時候,帶來了杰書的書信。
杰書告訴康熙確有此事,系八旗的老毛病。
八旗旗主和將領將八旗當做自己的私兵。當三藩之亂已經基本結束之后,滿洲八旗將領就不肯再努力打仗,增加自身旗下傷亡。
再者,如果三藩之亂結束,之后不知道還有沒有可以大規模吃餉的戰爭,他們和旗下將士自然要拖延時間,多騙些糧餉;如果戰局徘徊不前,康熙也會加重賞賜。
年輕的帝王在三藩之亂時才第一次接觸戰爭,第一次派出八旗軍隊。
他拿著書信,在書房沉默地坐了許久,久到他兒子都鉆進他懷里打起了小呼嚕,才抱著兒子去睡覺。
若不是胤礽非要鉆他懷里睡覺,康熙懷疑自己會靜靜地坐一整夜。
這一封書信,讓順治附身胤礽時告訴康熙的“八旗弊端”,更加直觀地展現在了康熙面前。
入關前,大清的八旗制度其實相當于部落制度。八旗旗主各自為政,旗民是八旗旗主的私產。皇帝只是八旗旗主的“盟主”。
從皇太極起,大清的皇帝就在削弱八旗勢力,比如擴充自己所掌握旗民和兵力,比如讓自己的子嗣去接管八旗。
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
就算八旗在兒子手中,皇帝就能完全信任兒子嗎后面繼位的皇帝又能完全信任兄弟嗎
大清之前的皇位更替被宗親掌控,不就是因為八旗軍隊在他們手中嗎
軍隊必須改革,八旗必須廢除。
皇帝才是所有軍隊和百姓唯一的君王。天無二主,“旗主”什么的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康熙在三藩之亂中,已經感到了八旗制度給他帶來的深深無力。
可現在他不能廢除八旗。因為廢除八旗,八旗軍隊可能是真的會嘩變了。
他只能削弱。
康親王杰書給他書信中解決“滿洲將領遷延觀望,曠日糜餉”的辦法,給了康熙啟發。
杰書讓康熙啟用“河西四漢將”為大將,讓“河西四漢將”當先鋒,可快速破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