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看著彈劾的折子嘆氣,哪里不知道趙良棟惹了太多人的紅眼。
康熙現在批改重要奏折時,都將胤礽抱在懷里,詢問胤礽的看法“朕想讓他解除職位,稍稍低調一些,保成以為如何”
胤礽道“阿瑪,趙良棟并非滿人、并非漢人,而是大清人。”
康熙沒回過神“哦”
胤礽解釋道“趙良棟是大清入關之后才應征入伍。所以他是這些有功勞的將領中難得一見的純粹的大清將領。”
康熙細思了一下胤礽的話,拍著胤礽的腦袋哈哈大笑道“對,他是大清的將領。朕不但不能打壓他的功勞,還要重重地提拔他”
胤礽道“不過他脾氣耿直,太顯眼的確也不好。阿瑪不是要建新學校嗎讓他先去學校授課,慢慢習慣京城和朝堂的大小諸事,再重用他也不遲。不過阿瑪最好找個人和他說說苦心,不然他肯定會很委屈。”
胤礽做了一個哭唧唧的表情。
康熙道“怎么聽你的意思,他似乎有些傻乎乎的你怎么知道他會委屈”
胤礽道“他不委屈,阿瑪認為他委屈,他不是對阿瑪更忠心嗎”
康熙點頭“對。那讓你舅舅去。”
胤礽無奈“我舅舅還在侍疾呢。他肯定不想出門。舅舅上次悄悄和我說,如果阿瑪又想讓他做事,如果不是很重要,就讓我幫他推了。”
康熙道“當個說客,又不是多難的事,讓他去。我看他天天在家里閑著,應該多找點事干。”
康熙才不會體恤可憐的臣子,特別是那個悶葫蘆小舅子。
看到常泰破功對他咬牙切齒,康熙才開心。
同在京中,康熙還每隔幾日就和常泰寫信,說些亂七八糟不著邊際的話,把常泰當成了筆友。
常泰只能一邊為父親侍疾,一邊絞盡腦汁給康熙回信。
說多錯多,常泰遵循他阿瑪和太子外甥的話,本打算走沉默寡言路線,免得被康熙抓到錯處。
可康熙是個話癆,他不給常泰機會,逼得常泰說話。
胤礽每每看到康熙在信中“調戲”常泰,就不由為舅舅嘆氣。
可憐的舅舅,被阿瑪當做知心好友,真是太為難你了。
希望舅舅在遠征噶爾丹的時候能立下大功,之后就駐守邊疆別進京了吧,這樣就不會阿瑪欺負。
于是可憐的常泰舅舅又被康熙使喚了。
他找到趙良棟,和趙良棟喝了一回酒。
趙良棟把自己關在屋里悶了許久,出來時就寫折子自己請罪,說雖然是沒等到救援才放棄建昌出走,但畢竟丟失了建昌,所以請求皇上責罰。
丟失建昌本不是什么大事。
打仗過程中,城池你爭我奪,今日淪陷明日搶回來很正常。何況趙良棟確實是因為救援的朱衣客等將領吃了敗仗之后,不敢再前進,沒有去救援才寡不敵眾。
但趙良棟只是一個漢將,這次立的功勞太大,滿洲將領們都不喜歡他。
所以丟失建昌的罪魁禍首們怕被懲罰,其他滿洲將領又排擠趙良棟,趙良棟明明沒犯什么錯誤,之后更是立了最大的功勞,他們卻要串通起來,定趙良棟死罪了。
哪知道趙良棟主動承擔了丟失建昌的罪責,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還沒來得及串聯好,康熙的處理奏折就飛速下發了。
打仗時吃敗仗是常態,沒有只勝不敗的將軍。趙良棟最終收復了建昌,平定了三藩,只有功勞沒有罪責。
不過趙良棟再三請罪,康熙無奈功過并處。
趙良棟被封為世襲罔替的一等伯爵,但暫時解除所有實職,重授鑾儀使,又加八旗官學武學教授一職。
鑾儀衛即沿襲明代錦衣衛,鑾儀使相當于錦衣衛副指揮使,是皇帝的心腹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