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泰已經提前和趙良棟通過氣,讓趙良棟知道這個職位的重要性,趙良棟欣然接受。
趙良棟和康熙私下通氣之后,將此事揭過。康熙看著一桌子彈劾趙良棟死罪的折子冷笑不已。
趙良棟戰略性撤退就要被處斬,你們這群在三藩之亂中吃過無數敗仗,并在已經可以勝利的時候徘徊不前的將領,豈不是該被千刀萬剮。
康熙想著胤礽所說的“大清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個詞的含義。
入關的滿人當自己還是后金,想著的只有滿人那一畝三分地的利益;
明朝的降將們總記得自己還是外人,比起立功更想避禍;
只有大清人的思想才會不那么復雜,只為了大清做事。
趙良棟和那些在大清入關后才記事的勛貴年輕子弟一樣,他們才是大清的中流砥柱。朕必須盡快把他們培養起來。
于是八旗官學很快開始招生。康熙改革了八旗選拔制度,不再用推舉制,而是通過官學考核。
八旗官學在胤礽惡趣味的建議下,取名為“北京大學”。
納蘭性德、鄂倫岱等后世著名的滿人大臣成為北京大學第一批學子。
雖然不是八旗子弟,但被康熙寵愛頗深的大嗓門美人包衣曹寅,自然也包袱款款前去進修。
赫舍里家也第一批把子嗣送了進去。比如胤礽另一個小舅舅常海,就被常泰親自送進了大學中。
可憐的八旗子弟,進學校后學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照顧自己。
行軍打仗的時候不可能有伺候的人,所以他們要學會搭帳篷、生火做飯、洗衣服縫衣服疊被子等一系列野外生活技能。
因此入學后他們就迎來軍訓。軍訓現在校場舉行。待他們習慣之后,就被拉到野外集訓拉練。
平定三藩之亂中,以吳三桂之死為節點,前后兩段軍事行動最大功勞者,安親王岳樂和一等伯爵趙良棟親自出任武學教授,揮舞著鞭子讓這群年輕的八旗子弟意識到打仗的殘酷性。
常泰不放心常海,圍觀了一次之后,和噶布喇商量了一番,也向康熙請旨進入了學校。
索額圖見常泰居然主動進大學學習,也跑去轉悠了一圈。
出來之后,他問弟弟們“你們這么廢物,要不要再去學學”
弟弟們搖頭如撥浪鼓,紛紛打點行李跑去噶布喇府上住著,說要替常泰常海兄弟倆給大哥侍疾,好讓兩兄弟安心學習。
索額圖嗤笑一聲,然后向康熙請旨,把自己兒子的職位全免了,讓小兔崽子們全去學校,考不過畢業考試就別想出任官職,他養這群小兔崽子一輩子。
康熙十分欣慰。
囂張跋扈的赫舍里家越來越低調,家風越來越正,連索額圖都知道看人眼色,不再在朝堂上事事和他對著干了。
特別是這次康熙和宗親、勛貴的對抗中,索額圖旗幟鮮明的站在他這一邊,極力維護順治的名譽,支持他改革剃發令的事。
連一向都看他眼色行事的明珠都閉嘴不言,不敢陷入違抗祖訓的漩渦,索額圖卻勇敢地站了出來。
康熙因索額圖多次無意識中冒犯他的惡感終于消失,愿意繼續信任索額圖。
因不想被文官們念叨,又因為滿人尚武,新官學暫時不設文學,只設武學。
康熙親自帶著胤礽編寫教材。教材中雖然舉的例子都為戰場上可能會遇見的事,但去地方上當官時,這些知識仍舊可以用上。
庶務不分家,天文地理經濟社會,要學的總是這幾樣。
漢臣們原本不在意這個新官學。但當他們發現滿臣們人手一本教材開始自學,并且每次私下聚會的時候都在討論課本上的內容時,心里有些慌了。
皇帝和勛貴們都在學,他們如果不學,豈不是無法融入大清最高的階層了
于是他們也偷偷托人拿來教材,咬著牙自學。
學著學著,他們學出了一身冷汗,意識到了這些知識的可怕。
后來許多漢臣年老致仕回家后,都不約而同的效仿北京大學,開設了地方小學、中學,這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