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然不是嫉妒胤礽。他記得自家太子弟弟經常因為勞心勞力生病,汗阿瑪那所謂“這次勞心勞力暈倒,下次就可以多勞心勞力一會兒”的法子,簡直和以毒攻毒差不多了。
即使有御醫們每日給胤礽診斷平安脈,保證胤礽的身體健康,胤禔仍舊認為這樣不好。
身體不好就該歇著,哪有身體不好就要多累一累的說法
可胤禔心里著急,也沒辦法改變康熙的意見。他只能悶頭讀書習武,希望能早日分擔太子弟弟的工作。
康熙見大兒子也開始努力了,就帶著兩個孩子一起教,希望能抹平大兒子的棱角,讓大兒子變成熟些,別老氣他可憐的汗阿瑪。
康熙沒有多想,其他大臣們就開始多想了。
即使這些大臣也知道康熙沒有多想,但誰都知道,在處理繼承人問題上,最怕的就是“一視同仁”。
“一視同仁”,就代表非繼承人和繼承人被擺在了同一個地位。那么原本的繼承人還有意義嗎
康熙雖然最寵愛太子,但他對大阿哥也一視同仁了,那么底下的人就難免心思活絡。
宗親逼宮反而讓自己被抄家之事,讓宗親們看到了康熙如今地位的穩固和性格的強勢。君強臣弱,有野心的臣子都不喜歡這樣的君王。同樣,康熙親手選出、養出的太子越優秀,他們也越不喜歡。
太子占著“嫡”,大阿哥不也占著一個“長”字嗎如果他們支持大阿哥,讓大阿哥和太子在朝中爭奪起來,說不定能讓皇帝兩個年長厲害的皇子都廢掉,然后他們就可以再扶持一個軟弱的皇子。
康熙借著逼宮幾乎把宗室打廢,但正因為差點把他們打廢,他們才跳得更厲害。
滿洲勛貴中也有把對康熙改變滿洲習俗、力捧漢臣的惡感轉移到太子身上的人。他們和狗急跳墻的宗親一拍即合。
甚至漢臣中也有附庸他們的人。
有腦子的漢臣雖然都知道太子繼位,大清的大環境對漢臣、對漢人更好。但不是人人都有遠見,甚至就算有人明知道這件事,也想為了私利謀求一個從龍之功。
若是漢人們都清醒,大清哪有機會入關
于是一場康熙父子情深、大阿哥兄弟情深的行為,居然讓剛剛平靜下來的朝堂再次暗潮涌動。在在大阿哥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已經成為反對太子的旗幟,旗幟下集結了許多勢力。
納蘭明珠作為首批“大阿哥黨羽”,自然受到了邀請。
他猶豫之后,選擇了明哲保身,兩不相幫。
“我已經被皇上斥責過,若我加入你們,會讓你們太過顯眼,暴露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明珠舌綻蓮花,“我不如假裝成為皇帝的純臣,甚至站在太子這邊,到時候倒戈給太子致命一擊。”
即使葉赫那拉和烏拉那拉連遠親都算不上,但非要說起來,大家也是同一個祖先。明珠和索額圖又勢同水火,沒有人相信他會站在太子這邊。所以明珠說自己要當二五仔,那些人立刻就信了。
明珠打發走這群人之后,閉門思索了許久。
最終,他沒有告發這件事。
這群人還沒有組織起來,告發無用;就算這群人組織了起來,他們若沒有犯錯,皇上應該也不會在乎這件事,甚至會把此事當做太子的磨刀石。
記再說了,皇上就真的不知道這些事嗎不要小瞧了皇上對朝堂的控制力。
明珠想起曾在他家住過一段時間的小太子,不由嘆了一口氣。
當他還站在反對太子這一邊的時候,曾經為扳倒太子做出詳細的謀劃。
太子年幼時,他們沒有希望扳倒太子;太子長大后,他們就可以顯露出獠牙,以皇上的性格,會故意給他們權力,讓他們成為太子的磨刀石;只要皇上容忍他們的存在,太子就有很大可能被廢掉。
人不是刀。人這樣被磨著,對身體和心智都是極大考驗。像太子這種天生尊貴的身份,很難經受得住這樣的考驗。
何況只要他們持續不斷的在皇上耳邊說太子壞話,皇上也容忍他們說太子壞話,總會被這些惡言惡語影響。
三人成虎,古時候有許多例子都證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