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入學的孩子人數增加了一倍不止,而子弟小學的師資卻還是從前的那個水平。
學校教室可以加蓋,但老師已經用無可用了。
工會主席和分管后勤事務的崔副經理,與地區、縣教育局聯系過很多次,希望教育局可以給漁業公司子弟小學多分配一些達到中師水平的老師。
然而,這樣的提議卻被兩級教育局幾次三番地拒絕了。
理由是根據現行關于中小學教師編制的有關規定,教師與學生比為,普通小學每班122人,重點小學每班155人。1
現在子弟小學全校共有13個班級,而老師卻有18人。
已經超編了
可是,事實卻是,由于前些年社會上整體混亂,子弟小學教師編制也被弄得亂七八糟。
連在鍋爐房負責給學生熱飯的大娘,都能找門路占用一個教師編制,賺民辦教師的那份工資。
宋恂看過崔副經理提給他的報告,18個教師編制中,有4人是業務人員,還有2人已經脫產在地區進修兩年了。
剩下的12名教師中有6個公辦的6個民辦的,但是有一半都沒有達到教育部要求的中師文化程度。
就這中師資水平,船員家的孩子們想入學居然還進不去
宋恂其實也考慮過讓兒子們回海浦上學的問題。
他媳婦馬上就要上班了,兒子們也要上小學,三人都要適應新環境,項小羽恐怕沒有太多精力兼顧孩子的學習。
不過,看到子弟小學這中師資力量后,他剛升起的那點想頭,瞬間就被掐滅了。
去省委開完大會,領回獎狀以后,宋恂就直接去了省教育廳的辦公樓。
曾珊接到門衛的電話以后,快步跑到門口來接人。
“我早就幫你約了普教處的秦副處長,等了好幾天也不見你過來,還以為你那邊已經辦成了呢”
宋恂跟著她進門,嘆道“要是那么容易辦成,我哪還會麻煩你”
他跟曾珊是黨校理論精修班的班長和支書,結果黨校畢業以后,都沒能留在黨校當理論課講師。
曾珊被分配來省教育廳人事處,當了一個科長。
“你們那個子弟小學,歸普教處管也行,歸工農教育處也行,”曾珊領著他去地下一層的單位食堂,低聲說,“要是秦副處長不給辦,咱們再想別的辦法。我剛才跟她約好了,在食堂碰面。”
“那就麻煩你了。”
“嗐,都是老同學了客氣什么”曾珊揮手說,“事成以后你請我下館子就行了。”
“想請你吃飯的人能排到大門口,你還差一頓館子”宋恂笑道,“回頭我送一個電子臺表給你,日本原裝的。”
他去年去日本接漁輪的時候,日方送了一些紀念品給他,其中就有一個電子臺表。
那些紀念品他一件沒留,回來以后都歸公了。
只不過,即便是歸公,這些東西也不好處理,只能在倉庫里堆著。
臨出發前,他跟郭書記商量好了,只要能解決子弟小學的教師問題,那些日本貨可以拿出來走走人情。
當下只要是外國貨,甭管是什么商品,都是時髦的象征,曾珊聽說他要送自己外國貨,也不提吃飯的事了,開著玩笑讓宋恂趕緊把東西送過來。
普教處的秦副處長是位不到四十歲的女同志,看樣子跟曾珊的關系十分不錯。
兩人剛碰面就肩碰肩地坐到了一起。
“你們那個小學的事,小曾已經跟我說了。”秦副處長挑揀著飯盒里的香菜說,“像這中情況,其實在農村中小學是比較普遍的,我的建議是,你們最好還是跟縣教育局協商。讓省廳插手鄉鎮小學的師資問題,著實太遠了。”
一個在頭,一個在尾,他們也是鞭長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