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的咖啡里怎么會有那么重的咖啡香氣,那是往里添加了從石油里提煉的工業添加物。會損傷大腦”
居然還有人信了,因為糖精就是從煤焦油里提煉出來的。
邪惡資本家從石油里提煉出咖啡精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一時間對速溶咖啡的惡評在各個社區的媽媽群體里流傳。
要是這個時候有家族群,關于速溶咖啡傷腦的新聞不知道都會變形出幾個版本。
雖然不知道寫稿人是誰,不過劉嘉認為多半是被速溶咖啡搶了生意的咖啡館集資買了寫手。
不然什么什么醫師才不會寫這玩意兒,除非他要賣解毒丸。
要搞這一套,劉嘉一點都不慌。
寫這文章的人顯然是沒有好好查過文獻,最早的速溶咖啡在1771年的英國誕生,而不是剛剛被發明出來的新鮮玩意兒。
只不過前人要么是自己做著玩,只在小范圍傳播,連專利都沒申請。
要么是申請了專利但是沒想到可以商業化。
照劉嘉的說法,那就是申請了一個寂寞,不圖賺錢申啥啊。
就連麥斯威爾都沒出息的縮在北美,還沒走進歐洲人的視線。
劉嘉的寫手在劉嘉的提示下獲得了大量的資料,順便嘲諷。
咖啡傷腦1771年的英國出現了速溶咖啡,英國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現在全美排名前十學院里的精英們人手一杯速溶咖啡。
最后的結論不討論咖啡的優劣,而是引向了另一條未曾設想的路線
喝速溶咖啡的人都是高效的精英階層,是引領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高知人群。
是什么人企圖讓我們的民眾不喝速溶咖啡呢
一定是居心叵測的境外勢力,他們就想看著我們效率低下,辦事拖沓,最終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
“接下去就要輸非洲了臉都不要了”
審稿的時候,劉嘉猶豫了一下,要不要把這段刪掉,畢竟意大利真的輸非洲了。
轉念一想,沒事,意大利輸非洲,可不就是因為沒喝速溶咖啡么,但凡多喝兩口,也不至于輸埃塞俄比亞。
歐洲報紙上吵得歡,速溶咖啡的銷量一點都沒有受影響,反而上升。
一天,顧宗華的朋友帶來一個消息哥倫比亞大學將會舉辦一場校際辯論大賽。
他的本意是讓顧宗華可以去看看,如果看中了哪個腦子靈活、邏輯清晰的優秀學生,可以提前盯住,等畢業就拉進公司。
劉嘉聽說此事,雙眼放光。
這可是哥倫比亞大學
新聞界界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就是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牽頭辦的。
新聞機構,那是真正的喉舌。
新聞一張嘴,能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
可以說全員陣亡,也能說全員投降。
此時許多媒體人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跟他們搞好關系,總有好處。
劉嘉找到哥倫比亞學校的校長“我想資助這次辯論賽。”
辯論賽以ea冠名,獎品和中間所需一切費用也由ea出。
哥倫比亞大學以前只見過各個公司在比賽現場挑尖子生,沒見過要求冠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