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秒后,劉嘉實在忍不住,摘下眼鏡,做眼保健操第二節擠按睛明穴,鼻梁給壓得太難受了。
“習慣就好了。”店主安慰她。
不,我不想習慣,永遠也習慣不了,好重啊
劉嘉去找了制作眼鏡的工坊,問他們有沒有考慮過把眼鏡做得輕一點
他們想過,也努力過“但是度數高的人,鏡片就是會很厚,沒有辦法。”
樹脂鏡片一時找不到可替代產品,鏡框的重量應該可以減一減,那個塑料框,不裝鏡片放在手上掂掂,起碼有后世兩副眼鏡那么重。
眼鏡框也努力過,但是“再薄就會斷裂,在高溫下也變得容易破裂。”
“為什么不用金屬”
“金屬”眼鏡工坊的工匠搖頭,“沒想過。”
眼鏡框最早是用木框,后來在1917年,有一位演員戴著牛角圓框的眼鏡之后,牛角框又成了流行。
此時各位民國大師們的眼鏡基本上都是那種款式。
眼鏡行業還是功能性產品,他們從不主動跟時尚掛鉤,有演員帶貨,他們就跟風發一波財。
沒有人引領風潮,他們就茍著做安穩日子。
劉嘉實在受不了現在的眼鏡重量,她提出“我想用細一點的金屬做眼鏡框架,也不要這種圓圓的款式。”
但是,眼鏡工坊不生產眼鏡框,他們只是鏡片和鏡框的搬運工。
眼鏡工坊只跟塑料廠有往來,想做金屬鏡框得找金屬廠。
這不是問題,劉嘉手上就有合作的金屬廠。
見到劉嘉來,金屬廠老板如沐春風,ea是公認的給錢大方。
現在生意不好,挑剔已經不是客人的缺點了,只要有客人來就好。
俗話說的好愛錢,就要愛它的全部,包括挑剔的付款人。
“你知道有一種金屬叫鈦嗎”劉嘉開門見山,她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一步到位,直接發搞鈦合金眼鏡框,輕便結實,多快樂。
老板愣了一下“鈦請稍等。”
然后,他出門叫工程師。
劉嘉見他都沒聽說過,開始發愁,啊,不會吧,這個年代還沒有鈦
不一會兒,老板和工程師一起來了,工程師聽說劉嘉想用鈦合金制作眼鏡框,皺起眉毛“不,這不可能。”
他說的是不可能,而不是沒聽說。
有戲
劉嘉忙問他為什么不可能,是不是因為貴。
工程師回答“買不到。”
這位金屬專業的畢業生告訴劉嘉,現在外面賣的鈦產品只有使用硫酸提取法做成的顏料鈦白。
至于讓它像一個堂堂正正的金屬那樣發揮主觀能動性,是不可能的。
至今都沒有可以大量提取純鈦的方法,純鈦只存在于實驗室,非常稀有,不會拿出來賣的。。
工程師繼續說“而且鈦也沒法加工,因為”
被各種專業名詞說得頭暈腦脹之后,劉嘉領悟了鈦金屬加工的兩大難點第一,難切。第二,難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