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說道“在汗城之內耽誤的時間已經夠長了,明日上午,本王便會率領大軍離開汗城,去討伐回紇一族。”
“樸公應該知道,從汗城出發往南,在離開高句麗之前的疆域之前,大軍還會經過幾座城池。”
“殿下的意思是”樸公心中隱隱有所猜測。
帝辛接過樸公的話頭,說道“本王率軍遠征,所討伐的乃是侵擾我大離的不義之軍,并非是為了搶掠和殺戮。”
“如今您的侄子已然簽訂了投降書,之后再無侵擾我大離邊境之憂,本王自然不愿意再多造殺戮。”
“只是這一路上,那幾座城中的守軍在看到投降書后,卻不知是否會負隅頑抗。”
“樸公身為原皇室中人,又是之前唯一的先天大宗師。本王想,若是樸公愿意親自出馬勸說,那幾座城中的守軍或許會愿意放下武器。”
“本王來此,便是想問問樸公,能否同意本王的請求”
雖然已經隱隱有所猜測,但樸公在聽完帝辛的話后,仍舊陷入了沉默當中。
而帝辛也沒有催,只是坐在椅子上,默默等待著樸公的決定。
許久之后,樸公有些苦澀地開口問道“若是老朽回答不愿,不知道裕王爺會如何處理此事”
帝辛淡然地開口說道“這只是本王的一個請求,樸公并非我大離之人,也不是本王麾下之人,若是不愿,本王自然也不會強求。”
“至于那幾座城中的守軍。”
帝辛頓了一下,繼續說道“若是在本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原先放下武器出來投降,本王自不會虐待他們。”
“但若是繼續負隅頑抗,也不能怪本王不手下留情了。”
沒有殺意,也沒有任何別的含義,帝辛仿佛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般,語氣無比的平靜。
但是樸公卻再次沉默了下去。
大離裕王爺的意思其實很簡單。
什么不愿多造殺戮,不過只是說說而已。這位大離裕王爺,對于從幾座城中守軍的生死并不在乎。
在那座被改名為胡城的城中,樸公已經從戰報中知道了裕王爺這只不死之軍的戰力。
他知道,哪怕如今汗城內的遠征軍并不全,但想要攻下那幾座沒有多少守軍的城池并不難。
裕王爺之所以讓他出面勸說那些守軍投降,只是不想因為攻城浪費時間,并非是真的覺得麻煩。
樸公知道,以他的身份親自勸說,那些守軍選擇投降的概率會很大。
但是拋去立場問題,那些在皇室都投降后仍然守著城的士兵,代表了高句麗這個民族的最后一絲不屈。
在皇帝都簽了投降書的情況下,他若是什么都不做沒什么,但要是幫助大離裕王爺去勸說那幾座城中的守軍投降,不論是為了什么,不論高句麗以后的走向如何,歷史他必然會成為高句麗的罪人。
只是,真的要因為他的一點名聲,就要讓那么多守軍為此喪命嗎
身為一名純粹的武修,樸公以前雖然是高句麗的皇室中人,但讀過大離許多的圣賢之書后,卻做不到如真正的皇室中人一般冷漠。
那些守軍,也是原先高句麗的子民。
這個國家已經沒救了,相比起自己的一點名聲,樸公更愿意讓更多的子民活下來。
這也算是他身為高句麗原先的皇室中人,能夠為這些過去的子民能做的最后一點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