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舉世聞名的殺伐之后,結界崩塌瓦解,不再多方推諉的朝廷終于派船,把將軍接回故鄉。在戰爭期間,將軍與女兒在九天國是見過的,即使后來又分開,他也以為他們會分批回來。可踏上故土后,他見到的只有女兒的一封信。
訣別信。
她去了哪沒人知道,生死也無從知曉,人們只知道她再也沒有回來。
書生再也沒有見過她,除了寥寥幾面。他也再沒有見過將軍。前者是因無處尋覓,而后者,是他無顏相見。有人說,那是他為將軍女兒的事心里有愧。畢竟是他允了那孩子去找將軍的,就是他親自送那孩子走上了不歸之路。
這不是故事的全部。書生自然懊惱歉疚,在一開始,卻與將軍一樣并未失去希望。將軍向朝廷請命,求上頭準許他再去九天國一趟;書生本是在準備科舉,也棄了手中事務,上下奔走,希望為友人打通關竅。將軍的請求被駁回了一次又一次,說是怕他再老馬失蹄,說是惜才想留他為國家效命,說是朝廷已經知道,他在九天國有自己的勢力,怕擁兵自重。
將軍啞口無言,所謂的勢力,不過是諸神之戰中為了打敗邪神,給九天國的百姓留下守護而收服的一支隊伍罷了。他有心要解釋,卻無從辯駁。他憤怒,也理解;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最后,朝廷松了口,允他出海。可啟程前,他需要再為國效忠一次,收復一處失地,平了那兒的反賊叛亂。將軍有些猶豫,畢竟是刀兵無眼,他的老命不要緊,可若有三長兩短,還怎么去找他女兒況且時間不等人,萬一打上三年五載,遲了該如何是好九天國里也的確還有他的親信,還給他來過信呢,說能為他準備船只,他隨時可以自行動身。
將軍搖擺不定,他想這是關心則亂,自己拿不下主意,便與老友商議。書生對他說,做人還是要忠君愛國,他戎馬半生,想來也不想到頭了還落下遺憾。書生又解釋,自己也不是勸他當什么舍小家為大家的人,只是若留下把柄,做了違心之事,到底不美;鬧亂子的地方自己也打聽過,叛賊們并不成氣候,將軍只需走上一遭,給朝廷表個忠心,就能順理成章、光明正大地前往九天國,兩全其美。
他們久違地徹夜長談,推杯至盞,酩酊大醉。
將軍聽從了他的建議,一掃心中憂慮,次日便上朝,領命帶兵,出征平亂。聽聞消息的書生獨坐家中,心中如墜千鈞,久不得安。他并未對將軍說謊,可他說出這些話,卻不盡是出自本意。他想起前些日子來訪的朝廷命官,他們對將軍的指控意欲謀反,勾結私兵,私收他國書信
字字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