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隨太師的意思吧。”皇帝沒有不允的理由,死者為大,旁人總不好違逆的。
因為這個,還讓禮部犯了一回愁,這火葬的禮到底該怎么辦呢
應該說人類的思維總有共通之處,香木床架起來,大火燒了,再把灰攏一攏,錦繡包裹著,裝到防蟲的棺材里依舊埋了。還別說,大火燃起時候的場面,悲聲都要被那熊熊的火焰壓下了,莫名有了另一種悲愴。
多少年后,后世的人說起這位“火葬始祖”,也曾有人這樣調侃“還別說,這位還真是聰明,早早預見了土葬占用耕地的不良后果,以身作則,率先火葬。只可惜那時候沒流行起來,倒是現在,活人住的房子都不夠了,這才想起來壓縮死人的占地面積。”
“依我看,那是他為了防盜墓的才這么決絕。”想想他曾經對鄰國的絕戶計,這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事情似乎也不是做不出來,只可惜子孫后代理解得不太好,到底還是給大葬了。
不過,盜墓的再猖獗又能怎么樣能夠盜走那些陪葬,難道還能破壞那棺材里的骨灰不成也不用擔心后世那些剝皮割肉的研究了。
若是趙滄頡不死,大約會十分贊同后者的想法,他就是那樣想的,火葬于現代人來說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嗎比起盜墓之后尸身被破壞,都是一把灰了,哪怕隨便灑哪兒吶,也是肥了田地不是。
只不過他沒有想到,因此存下的一棺材骨灰也因為沒有什么需要打馬賽克的地方,就此長居博物館,成了很多人參觀時候不得不看一眼的有意義的歷史文物。
同樣留存下來的還有他三十歲的時候請了畫師畫的一幅全家福,因為用了寫實的畫法,栩栩如生的畫卷被精心保存了下來,有幸掛在了他的棺材前,讓來來往往的人都能夠看到他年輕時候的樣子,博得不少人的贊嘆。
不知道太后和長公主是如何合計的,反正這件事之后沒有了什么端倪,皇帝的壽宴如期舉行,當日皇帝也是十分歡喜的樣子,似乎并不知道那件事情,沒有半點兒憤怒隱忍的模樣。
李喆也沒管那么多,他能做的也就是提個醒,皇帝的后宮離他還是太遠了,不是他能夠插手的事情,便是公主娘,最好也不要多管,讓太后去操心就足夠了,如果太后都不能夠的話,旁人也沒什么用了。
歡歡樂樂的壽宴之后各回各家,李喆喝得有些多,他這輩子有些放縱自己,不需要那樣兢兢業業,有根弦就松了,但這不代表他在醒來后看到依偎在自己懷中的玉瓊會有什么好臉色。
肌膚相貼,發生了什么,仔細回憶也并不是一點兒印象沒有,再看那一地的衣衫凌亂,大約也知道這種你情我愿有多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