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翻越巫勒山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付芝憶碰了碰屏幕,跳出了示意圖。
“第一階段,由本次參與作戰的五千空降兵分為若干小組,直接空降至巫勒南北兩坡,在坡上搭建緩沖梯,降低攀山難度,讓三萬攻科組成的先頭部隊翻越過山、抵達吉歇令高原。”
“第二階段,先頭部隊抵達高原后,立刻搭建傳送c13平臺,盡可能地將其余部隊轉移過來。”
所謂的“緩沖梯”和“c13平臺”是堯國這些年針對北清所研發的產品,本質上都是傳送陣的變型。
緩沖梯可以視為小型的傳送點,安裝起來簡單便捷。
一般而言,連接兩個城市的傳送站需要半年左右的建設時間;
連接兩個小鎮的傳送點需要兩三個月;
而每個緩沖梯只需要一分鐘的安裝時間,且不需要專業法師,連普通人經過訓練后都能熟練上手。
為了得到這一驚人安裝的速度,緩沖梯犧牲了傳送距離和傳送量。
它的最大傳送距離只有三十米,單次傳送極限為十五人,無法直接越過巫勒山,只能用來避開險峻部分。
之所以舍棄傳送距離、追求安裝速度,是為了保障安裝者的生命安全。
空降兵孤身降落至北清的國境,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拿命在換,安裝所需要的時間越久,他們暴露在炮口下的時間越長,死亡率就越高。
當空降兵在山體上安裝好緩沖梯后,身體素質較高的三萬先頭部隊便可以借助緩沖梯減少翻山難度。
在他們翻山以后,就能在高原營地上鋪開c13平臺,將體質較弱的五萬后方部隊運輸過來。
所謂c13平臺,全名是“簡易大型生命體傳送平臺”。
簡易的是它的安裝模式,專業人員可以在96小時內將其搭建完畢;
大型的是它的傳送量。
當然,這里的大型對標的不是民用的傳送站,而是相對于緩沖梯這類的小型傳送平臺。
c13平臺的傳送效率在1800人小時,換而言之,只要搭建九個平臺,就能在三個小時內,把后面的五萬軍隊傳送過來。
這兩個項目都由陸鴛提出。
這十五年來,她輾轉于百里谷和國科院,與百里谷的決縭、陸酉紋不斷討論研究;與國防部的嚴煦及軍部高層反復測驗調試,最終得到了這兩樣成品。
直到去年年初,兩個項目都通過了最終測試、進入批量生產后,陸鴛才能喘一口氣,看一看她這些年落下的游戲番劇。
“這些都沒有問題。”等付芝憶講完后,柳凌蔭道,“問題是,空降部隊要如何穿過北清的防空系統,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南坡上安置上萬個緩沖梯”
大致計劃眾人早已知曉,但安裝緩沖梯這一部分是空軍的任務,因此柳凌蔭所屬的陸軍部隊并不知情。
“三個月前國防部下發了新式防護服。”付芝憶道,“在六級防御的基礎上,根據充能大小,增加10的防御。”
目前最新的防護服已經能夠防御四級狂戰士的攻擊,但由嚴煦帶領團隊研發的這一批防護服,只能防御六級狂戰士的一擊。
六級的防護服在三十年前就普及了,并不稀奇,但耗費了嚴煦十數年心血的作品絕非那么簡單
它是一件充能服。
在沒有充能的情況下,防護服的基礎防御只有六級,可只要往防護服的儲存庫里注入能力,這些能力就能轉變為防護服的防御力。
這一轉化率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