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維耶維奇就知道這件事,是和北羅德西亞聯系的時候得知的,除了英國本土在這件事上裝聾作啞之外,各大殖民地都一清二楚。
數字也根據各殖民地的環境,從一百萬到一千萬不等。殖民地行政長官不約而同的,采用夸大死亡數字,來嚇唬本轄區的人口。
不過艾倫威爾遜沒有這么干,紐芬蘭并沒有這個環境,他如果在馬來亞任職的話,能把印巴分治的死亡數字抄上整整一年。
問題還遠沒有結束,雖然已經啟程回國的蒙巴頓,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獨立的典禮上面,呼吁印度和巴基斯坦團結,但宗教沖突還是發生了,現在他走了,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不過遠在紐芬蘭的艾倫威爾遜,只是看看熱鬧,真正心情焦慮的人是甘地。
這位領導英屬印度進行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領袖,終于在英國人放任獨立之后,失去了大部分的價值。現在甘地的敵人不再是道義上站不住腳的殖民政府了,而是曾經追隨他的信徒,現在位高權重的國大黨高層。
在甘地看來,他心愛的祖國不僅在獲得獨立時又遭到分裂,獨立后印度卻很有可能與自己奮斗幾十年的理想相去甚遠。想起這些,他的心就像要被誰撕碎似地難受。
他希望未來的印度,應該是擺脫了奴役的印度,應該是擺脫了現代技術的印度,應該是篤信神靈的印度,應該是沒有暴力的印度,應該是自覺禁欲的印度。
他就是想通過這樣嶄新的印度形象在世界上至少在亞洲樹立一個理想的典范。
現在看來不但不可能實現這一愿望,相反,自己的理想卻還被新的領導人看成是老朽的胡言。尼赫魯也撰文寫道如果追求甘地的主張,人類可能會倒退到過去落后的年代,印度將永遠置于難以想像的令人窒息的自給自足的狀態,即農村自給自足的經濟。
甘地勸說各部部長以上領導,都必須身穿土布衣服,搬進沒有傭人的寓所,拋棄汽車,擺脫種族偏見,每天至少參加一小時體力勞動,比如紡線、種菜,打掃廁所。
可現在已經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國大黨高層,哪還會把甘地的話當回事
大家開著豪車,出行前呼后擁不好么為什么要聽這個笨老頭的話
自然而然,曾經的領導者甘地,已經和現在印度的領導層漸行漸遠了。
甘地倒也不是沒有事情做,雖然因為圣人人設入戲太深,導致和現在的領導人有了隔閡,但威望還是在的,因為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劃界問題,導致出現的難民,在甘地本人的呼吁下,尼赫魯還是決定隨同前往慰問。
甘地執意要拉著尼赫魯前往旁遮普,甘地也不管他對自己的態度如何,這次非一同去不可。他們到那里慰問了錫克族與印度教徒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