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難民饑寒交迫、疲憊不堪、失去了一切逃回了印度境內。看到甘地和尼赫魯吼叫著包圍了他們,向他們痛訴自己的不幸遭遇。甘地在這里忙個不停,向難民講解衛生常識,告訴他們如何修建廁所,并為他們建立了一個醫療所。
回來的時候,兩人坐在車上,已是精疲力竭。身體虛弱的甘地把兩只腳放在已經與自己的分歧公開化了,不再是他的追隨者的尼赫魯腳上,疲憊地進入夢鄉。
尼赫魯看到難民們慘不忍睹的場面,心境極不平靜。一邊輕輕地為熟睡的甘地按摩雙腳,一邊閉目沉思自己肩上壓著的沉重負擔。
甘地只是關注已經發生的悲慘事件,但現在的最大的事情,不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而是克什米爾為代表的一系列問題。
不得不說尼赫魯現在面對的問題,比歷史上還嚴峻的多。遍及西北和東北部的宗教仇殺,都可以算是小問題了,一些強大的土邦,尤其是和平教君主的強大土邦蠢蠢欲動。
其中克什米爾的問題是其中的代表,在獨立的兩個月以來,巴基斯坦一直在鼓動克什米爾居民加入巴基斯坦,而當地的大君是印度教徒,并不想要加入。
克什米爾是尼赫魯家族的祖地,他本人心里也不想放棄,而且在現在的印度政府當中,尼赫魯都已經算是溫和派了,二號人物帕特爾,更是堅決反對任何對真納的讓步。
在會議上咄咄逼人的表示要用戰爭解決問題,如果尼赫魯要是進行溫和的主張,帕特爾就會把矛頭對準他自己。
從任何角度來說,尼赫魯現在都不能對巴基斯坦進行讓步,可是南方的海得拉巴大君阿里汗,以曖昧不明的態度觀望,更不要提駐印英軍還沒有撤離,一部分已經到達葡屬果阿。
這些問題接踵而來,讓尼赫魯十分的煩惱,他真的沒有時間陪著甘地了,必須回到新德里主持會議,對現在的問題商討解決方案。
四月三十日,尼赫魯剛剛回到新德里,收到的第一個消息來自遙遠的紐芬蘭,電報中艾倫威爾遜表示關于葡屬果阿的威爾遜線是存在的。
“因為當初英屬印度遭到了饑荒,葡萄牙人表示愿意糧食幫助印度人渡過難關,所以我作為直接負責人簽署了領地置換的文件,葡萄牙人聲明中的置換是得到認可的。英國沒有理由對葡萄牙人施壓,葡屬印度的歷史比英屬印度還要早,莫臥兒帝國當時還不存在。”
“這些可惡的英國人”尼赫魯看完之后忍不住揮拳砸在桌子上,從獨立以來他就和葡萄牙人展開談判,連法國人都走了,葡萄牙人卻賴著不走。
而同時間,甘地則前往另外一個沖突中心,東北部的加爾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