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統籌委員會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組織,就連發起的美國也知道這種暗箱操作不是什么光榮的事情,既不是官方也不存在什么條約,就連商量也是在美國大使館進行的。
在第一次的談判當中,基本上沒有成果,唯一的成果就是確定了封鎖的國家都有誰,目前包括蘇聯以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但不包括剛剛站起來的中國。
這和艾倫威爾遜的記憶是吻合的,直白一點說剛成立的中國幾乎沒有封鎖的必要,連英屬印度還被提及了一兩句,談論是否可能出現倒向蘇聯的可能,中國連提都沒被提。
可見經過了黃金十年的肆虐后,可以說是任何和重工業沾邊的東西,毛都沒剩下。連提及都不被提及了。
他記得巴黎統籌委員會出現中國的身影,主要是因為朝鮮戰爭美國丟了一把大人。美國才臨時在朝鮮戰爭還沒結束的時候,把中國也加入了進去。
關于遠東的局勢,英國和美國的利益不同,艾倫威爾遜也沒有必要提醒美國人,是美國支持炮黨打內戰的,英國可沒有支持,艾德禮首相還勸說美國人承認現實,是美國人自己不聽。
再者說,英國憑什么提醒美國,在華總計二點五億英鎊的資產在那擺著,被沒收了美國人補嘛二點五億英鎊可不是小數。
雖然在三大戰役之后,英國想要讓美國接盤在華企業,可美國人也不蠢,怎么會在這種危險的時候接盤,自然而然,英資企業沒脫手成功。
雖然沒什么成果,艾倫威爾遜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代表也明白,任何談判都沒這么容易達成目的,經過了一番交流意見之后,大家還是持樂觀態度。
當前歐洲國家需要美國是不錯,可這種需要是相互的,不能一方無條件答應另外一方的所有要求。
比起大使館的供應,艾倫威爾遜還是更加期望啄木鳥影業的生活。還可以討論一下聯美影業的歸屬問題。
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時候,英格麗褒曼作為半個東道主接待了卓別林,那時候卓別林被美國驅逐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歐洲,遠離美國的環境中,不少參加電影節的明星也不用在刻意疏遠卓別林。
英格麗褒曼還專門聞了一下卓別林以后的想法,美國是回不去了,有什么打算。
“卓別林是絕對不會回到美國了,這一點我可以保證,失去了卓別林聯美影業的業績會大大下滑,美國不會在允許卓別林那種諷刺電影壯大。”艾倫威爾遜用肯定的口氣說道,“其實我想通過薇薇安,把卓別林在聯美影業的股票買下來,這樣不但對她好,對你也是如此,歐洲和北美兩邊互相照應,基礎會更好一些。”
這話倒也不全對,美國其實允許異化的諷刺電影出現,比如民風淳樸的哥譚市。但是更多側重于非思想層面,敢像是卓別林這樣抓住各種矛盾不斷發揮是不行的。
“你對薇薇安可真好啊”英格麗褒曼的口中有些酸味,就連她自己都沒有發現這一點,“那可是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之一,卓別林一生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