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制糖、橡膠、錫礦、棕櫚油、備用產業還有石油以及木材和鋼鐵、塑料,稍微在英屬馬來亞盤點了一下,艾倫威爾遜就發現基礎條件還是不錯的。
這些產業都扶持的話,在東南亞這個山中無老虎的地方,稱王稱霸是輕而易舉。
當然后世的馬來西亞也就僅僅止于這個階段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實如果沒有新加坡的話,馬來西亞可以算是一個東南亞的燈塔。
不過后世馬來西亞的水平,對于艾倫威爾遜來說是完全不夠的,起步時間和日本差不多是同時,比韓國還要早,完成歷史任務是不行的,底線是弄不過日本但一定要比韓國強,實際上艾倫威爾遜還想要在人均上壓制日本。
畢竟日本本國要什么沒什么,還沒有這么多相對有利的條件,除了社畜人數遠超過現在英屬馬來亞的人口之外,日本是沒有優勢的。日本有石油資源么有橡膠產業么有棕櫚油產業么什么都沒有,連糧食都沒有。
至少要在廣場協議之前,要和日本打一個半斤八兩有來有回,才對得起當前的起步時間。
為什么說廣場協議之前,那是因為廣場協議之后的日本,已經不正常了。從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五年,日本的人均產值從一萬,升到了一萬一千六百美元。
一九八五年是日本的輝煌時期,也就是當年出現了廣場協議。廣場協議之后,日本的人均從一九八五年的一萬一千六,變成了一九九零年的兩萬五千四。又過了五年到了一九九五年變成了人均四萬。
如果英屬馬來亞和日本按照同一個路線進行競爭的話,等到日元升值的時候,如果英屬馬來亞這邊沒有變化,可以直接截斷日本的后路。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日本產品在高端上仍然是和歐洲國家不能相比的。
就拿日本最為擅長的汽車行業來說,雖然日產車在全球出售的數量比德系車多,豐田也是大眾的兩倍市值以上。
但是就算是日本本土,奔馳寶馬奧迪也是超過日產車的高端品牌的。
更不要提在世界其他地方,德系車在高端車領域,從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碾壓日產車。不存在日吹口中,只是中國境內德系高端車吊打日產車,任何國家的高端車都是吊打。
連日本子最好的汽車產業都這樣,其他產業更是無法和歐美企業競爭。無非就是靠著便宜走量撐起來的,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日本仍然保留很多談不上技術含量的產業。
主要原因是沖擊高端失敗,再加上日本人口對于一般的國家多出來兩倍。兩者相輔相成,被歐美堵住了產業升級的路,所以必須保持很多低端產業創造就業。
當然亞洲國家是不知道日本虛實的,因為生活水平差得太遠,看一眼全是濾鏡,只有摸到了日本的走過的路才能管中窺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