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制糖、橡膠、錫礦、棕櫚油五個產業,這是依靠馬來亞的客觀資源和本身條件就可以做到的,后面四個石油開采以及木材依靠馬來亞本身也可以做到,至于鋼鐵、塑料則需要外力支援了。
鋼鐵行業肯定需要澳大利亞鐵礦的支持,塑料需要英屬馬來亞本身還沒發現的石油資產,以及當前尚在英國控制之下的波斯灣附近支持,塑料和鋼鐵先作為備案。
終于艾倫威爾遜在抵達吉隆坡一個月之后,正式拿出來了紡織、制糖、橡膠、錫礦、棕櫚油以及石油勘探和木材開采七個行業的發展規劃,以及電氣化規劃,做成報告發往倫敦等待批準。
發出電報之后,艾倫威爾遜就去找英屬馬來亞的紡織工廠,談完成皇家海軍訂單的事情了。
倫敦,蒙巴頓仍然在以第四海務大臣的身份,對整個皇家海軍的事情指手畫腳。
當然在大部分的時間,蒙巴頓仍然關心的是分內之事,也就是后勤和財政開支。
皇家海軍的日子并不好過,軍費撥款側重于空軍建設,雖然最近聽說了什么三位一體的討論,蒙巴頓將軍也表示支持,但空軍的眾多項目正在研發當中,總不能在這個時候斷掉資金支持砍了項目吧。
所以三位一體雖然得到了重視,空軍的投入短期內還是沒法改變的。
蒙巴頓有一個把電報當成電話的女婿,電報隔著半個地球穿梭,艾倫威爾遜知道了蒙巴頓的煩惱之后,在電報當中提出了一個設想,可以把皇家海軍的一部分艦隊掛靠在英屬馬來亞,以便節省開支。
這是一個非常新奇的想法,哪怕是英屬印度還在的時候,英國也沒有把大量的后勤設在英屬印度,蒙巴頓并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詢問能夠在太平洋艦隊上節省多少后勤開支。
“這要我勘察一番日本戰俘,有多少曾經為聯合艦隊做過后勤工作。”
在這一份回電之后,艾倫威爾遜時隔三天的電報,前一半的內容是正在督促本地工廠完成海軍的訂單,后一半的內容則是調查南方軍,有多少為聯合艦隊做過后勤工作的戰俘。
艾倫威爾遜確實把這件事看的很重要,日本南方軍雖然是陸軍,但這支精銳部隊不可能是飛到東南亞作戰吧,南方軍當然也有和日本海軍關聯的部門,這些部門也支撐聯合艦隊在大洋作戰,戰后這些戰俘自然都被算在南方軍戰俘當中。
幾十年來,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的士兵,終于在戰俘營受到了同等待遇。
不過現在這個平等待遇結束了,陸軍馬鹿對英屬馬來亞只有免費勞動力的作用。做過海軍后勤的兩千名戰俘,則沒帶出戰俘營,專門找了一個地方關押。
和比爾頓中將商量之后,一艘本來就落在英國海軍手中,幾年都沒動的日本軍艦,在駐地英軍的監視之下,被這些稍微有點作用的勞動力收拾收拾,看看能不能重新煥發生機,畢竟等到核試驗,就要被作為靶艦,與其叫拖船還不如讓這些有技術的戰俘搗鼓搗鼓,到時候還能省一筆拖船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