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英國通過建立英資在馬來亞的產業,擊垮東南亞國家的產業,占據這個四百萬平方公里市場的主導地位。”
隨后則是分析一旦成功的可行性,以及會不會引起美國的警惕。要知道附近的菲律賓從前就是美國的殖民地。
艾倫威爾遜其實并不擔心菲律賓的美國前殖民地屬性,在電報當中表明,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朋友則是致命的。
在電報當中舉了三個例子,分別為非洲的利比里亞、美洲的海地和亞洲菲律賓,表明一旦某個國家真成了美國的忠實粉絲,一般就會成為失敗國家。
越是有著濃重的親美氣氛,美國往往看不上這樣的國家,對這樣的國家都會不聞不問,根本不存在什么產業扶持。電報上在說這些話說的是幾個國家,其實未嘗不是在說英國。
反正艾倫威爾遜是沒看出來,一邊倒向美國有什么好處。五十年代英國雖然因為英鎊問題、彗星和波音的問題、殖民地的問題和美國摩擦很多。但也只是緩慢衰落,到了六十年代尤其是經過拿騷協議之后,徹底和美國站在了一個戰壕當中,那個衰落速度就和自由落體一樣。
很難想象才過了十年時間,英國就從戰后三巨頭,就變成了蕓蕓眾生的一員。
這一份報告,隱晦的提及了想要保住所有殖民地是不現實的,但是一定要保住關鍵地點的殖民地,把英屬馬來亞握在手中,可以輻射四百萬平方公里的東南亞,幾乎就是再造一個英屬印度。
如果在非洲殖民地當中,也能夠找到了可以扶持的地方,比如北羅德西亞,一樣可以放棄殖民地之名,行殖民地之實,用扶持出來的產業繼續傾銷,還節省了直接的管理成本。
就在艾倫威爾遜在炎炎夏日,為英屬馬來亞的繁榮和穩定殫精竭慮之時,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拂曉,戰爭全面爆發。朝鮮聲稱,“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六月二十六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
雖然艾倫威爾遜很想接著奏樂接著舞,但出于一個紳士的優良品格,艾倫威爾遜還是把兩個華人朋友請來,交心長談。
六月二十六日下午,艾倫威爾遜在一個非常地道的中餐館,詢問田千秋和蘇陽最近的生活,以及對未來有什么打算。
“蘇先生,瑪麗是紐芬蘭的居民,不遠萬里和你來到半個地球之外。可不是過來受苦的”艾倫威爾遜沖著蘇陽很誠心的道,“紐芬蘭的發展十分快速,雖然和人口稀少有關系,但兩地之間的落差一旦過大,我想有可能對你們的婚姻產生影響,聽說瑪麗已經懷孕了,我想你肯定不會自己的婚姻出現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