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沒有贏家”艾倫威爾遜微微搖頭道,“通過戰后爆發的幾次戰爭來看,尤其是在亞洲范圍內,支持蘇聯的力量都遠超于支持自由世界的力量,打起來自由世界的支持者通常都是吃虧的一方。自然打起來對大英帝國也是不利的。”
雖然比較喪氣,但這是事實,而且已經不是第一次證明了這點,正在撤退的美軍就是眼前的例子,遲遲在越南沒有進展的法軍同樣也是。
圍繞朝鮮戰爭的討論,艾倫威爾遜表示他最希望的是英國不要參加這一場和自己無關的戰爭,但他也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便盡量用自己的相關分析,來幫助兩個大臣制定應對之策,英國不想看到朝鮮戰爭將由地區沖突蔓延到周邊、或演變成美蘇全面沖突、或世界大戰,那將是不符合英國利益的。所以,英國基本確定了朝鮮戰爭本土化,干涉戰爭應該有限化的政策。
至此,內閣也正式制定了英軍的作戰范圍,不能超過之前美蘇劃定的軍事分界線。艾倫威爾遜考慮到仁川登陸,好像又覺得限制的太死了。
“其實我們也反對,美國派出海軍干涉海峽的內戰,如果可以的話,我們甚至可以幫助中國拿回聯合國的席位。”歐內斯特貝文欲言又止,“這一切都是期望戰爭規模不要擴大。”
“可惜我們達不成目的,美國人現在覺得自己天下無敵。英國只不過是過氣霸主”艾倫威爾遜苦笑著回答道,“在歐洲安全問題上,我們和美國的立場一致,但在其他大洲的問題上,我們的對立似乎更多一些。如果不是核試驗成功了,我們真不知道如何對美國要求英國出兵的提議如何回答。”
艾倫威爾遜能夠做到的也僅止于此了,有些時候不真的撞一個頭破血流。根深蒂固的觸動是不會消失的,就比如二戰爆發之前,英法就認為蘇聯不過是另外一個帝俄,絕對頂不住德國的閃電戰。
等到了蘇聯和德國人打的難解難分,西歐國家才明白過來,蘇聯是蘇聯,帝俄是帝俄,雖然都是同樣一群人生活,但是已經完全不同。
為此艾倫威爾遜在兩個大臣的關懷下,起草了關于本次有限干涉的四階戰術。英國愿意體用一切可能的支持,除了幫忙。
如果不行的話,英國皇家海軍將組織遠征艦隊從本土出發,經過半年的時間抵達遠東參戰。第三如果美國認為時間過長,英國將動用皇家空軍進行大范圍機動,助美國一臂之力。
最后如果非要派出地面武裝,英國就以加強防備蘇聯曾兵歐洲的借口,派出有限的地面武裝參戰,盡量用尼泊爾雇傭軍,而不是派出英國本國的地面部隊。
正在艾倫威爾遜為世界和平奔走之時,南亞再次爆發了戰爭,印度陸軍再次對海得拉巴展開了進攻。
“這么喜歡湊熱鬧呢”得到消息的艾倫威爾遜十分無奈,這應該算是一個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