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印度抓住了一個好機會,因為遠東爆發戰爭,誰還有空注意印度
艾倫威爾遜也只能給自己的好朋友阿里汗心里打氣,除此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返回倫敦的他,現在更加注重的是歐洲的情況,以當前美國的總兵力來說,想要開戰是遠遠不夠的,一九四五年的一千一百萬軍隊早就煙消云散了。
擦掉了近千萬軍隊的美國,以當前的軍力無法進行一場大戰,擴軍肯定是勢在必行。
現在連同后勤人員都算上的美軍,大概實力超過全體英軍的三分之一多一些。目前英國總兵力是八十萬,美軍是一百三十萬。
美國和英國一樣,因為國家屬性的原因,海空軍都占據了總兵力當中較大的比例。刨除海空軍之外,美國陸軍也就只有六七十萬人。英國的比例也差不多
這樣的兵力分配下,當前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遠東,而是近在咫尺,調動兵力十分方便的蘇聯,一旦蘇聯增加在德國駐軍的兵力,不管心里愿意不愿意,美國和歐洲都必須跟隨。
要用自己不怎么強大的陸軍,和蘇聯最強大的陸軍對峙。
不管是對美國還是對蘇聯,歐洲都遠遠比其他地區重要得多,艾倫威爾遜的報告當中表示,蘇聯一定會增兵德國,而這是一個讓英國保衛歐洲,盡量不派大量地面部隊去朝鮮半島的借口。
如果有選項的話,內閣肯定不希望艾倫威爾遜的報告成為現實,倫敦寧可朝鮮半島被炸成白地,也不希望歐洲這邊的蘇聯士兵增加哪怕一個。
可是這沒有辦法,艾倫威爾遜只是把這種可能告知外交大臣,就看赫伯特莫里森,這個被英國坊間稱呼為中產階級的斯大林,怎么和莫斯科溝通了。
反正艾倫威爾遜是十分悲觀的,朝鮮半島對英國而言是不痛不癢的地方。
歐洲可不一樣,他可沒有那個能力,讓倫敦對蘇聯增兵的舉動視而不見,除非蘇聯不增兵,但這也不能,所以說這就是一個死結。
遠東爆發戰爭,蘇聯增兵威懾歐洲,讓歐洲國家沒有幫助美國的能力。但歐洲國家必須要保衛自己,甚至歐洲的對抗一旦加劇之后,北約這個組織也會馬上邁著堅定的步伐走來。
連續幾年的努力,最終也就是讓北約晚來了這么一年。對整個大局還是沒有多大的影響,影響只存在于一些局部地區和局部事件。
比如大概在明年和后年,兩艘馬耳他級航母就可以服役了。比如彗星客機的銷量已經有兩百架,而歷史上同年甚至都沒有獲得訂單,才剛剛試飛。
最大的改變在于英國的財政,歷史上英國欠了美國一屁股債,總是被美國拿捏,當前倫敦最有利的就是,短期債務已經全部清空,至于馬歇爾計劃,百分之九十都是無償贈與。